核心
提示
带有不同外观、颜色及口感的粗粮,既是人们一日三餐中的“熟面孔”,也是能为身体供给养分的天然“补品”。在入秋后,从谷物、豆类、薯类等不同粗粮中选择一二来烹制补身餐食,不仅有助于修复人体脏器,也能为身体输送能量与营养。□本报记者 陈士奇/文 CFP/图
秋天吃谷胜似进补
秋天一到,万物丰盈,此时不仅瓜果飘香,各种谷物杂粮也迎来了收获季。在丰富日常餐桌的同时,这些粗粮也成为利于排解秋燥、养护脏器的秋补良材。
俗语有言:“秋天吃谷,胜似进补。”在高级公共营养师陈旻看来,在入秋后不单可选食各类新鲜的果蔬、肉类、鱼鲜,还可以将不同的粗粮纳入“补材”行列中。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的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入谷类可为200克至300克,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为50克至150克。因此,在烹制一日三餐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入各类粗粮,在满足身体所需之余,还能起到多重的补身效果,尤其会对不同的脏器起到养护之效。例如补养肝脏时可选食小麦、燕麦、黑米、玉米、荞麦等。食用大黄米、高粱米等,有利于补养心脏。要健脾时,可选择小米来烹食。要对肺脏多加调养时,亦可选食一些稻米,如籼米、粳米、糯米等。若是想要利用粗粮来养护肾脏,此时可以适量选食一些黑色系的粗粮,比如黑米、黑芝麻、黑豆等。除了谷物之外,在秋季选择大豆、红豆、绿豆、芸豆、青豆、黑豆、豌豆、鹰嘴豆、扁豆、毛豆、蚕豆等豆类来吃,也能起到补益脾脏、胃脏的效果。烹食同属于粗粮的一些薯类,如红薯、马铃薯、山药、芋头、木薯、魔芋等,在补养脾、胃、肺、肾等脏器的同时,其所含有的丰富膳食纤维素,也有利于清肠排毒。
入秋后的天气时常让人感到燥热难耐,受之影响,不少人会多吃冷饮、冰品、烧烤、炸物等,随着这些高糖、高盐、高油的“重口味”食物的大量摄入,血压、血脂、血糖等随之波动起伏。此时,想要控制好血压、血脂和血糖的指数,同样可以食用一些粗粮。对此,高级公共营养师、泉州营养师协会常务理事柳耀红介绍,以常被拿来当作主食的燕麦、玉米、青稞为例,都富含膳食纤维素以及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与维生素,在食用后有降胆固醇、降低血脂及控制血糖的作用。含有丰富膳食纤维素的黑豆,食用后有利于血糖、血脂的健康,此外它还含有丰富叶酸以及抗氧化物质,能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因此,黑豆也是适宜“三高”人群食用的秋补食材。
因人而异选食粗粮
“粗粮虽好,但也需控制好摄入量。”陈旻提醒,由于粗粮大多具有碳水化合物含量低、膳食纤维含量高的特点,如果食用过量,不仅会引起肠胃的不适,还会导致人体过度摄取粗粮中含有的膳食纤维和植酸,进而影响对钙、铁等矿物质的吸收,可能会对人体免疫力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日常尽量将粗粮分散到一日三餐之中,可用来取代一部分的主食,每天食用量控制在100克左右为优。
同时,陈旻建议,秋季食粗粮需要结合自身所需。譬如正处于减脂、减肥期的人,可以多吃燕麦这类含有丰富可溶性膳食纤维的粗粮。对于肠胃较为疲弱的人而言,建议选择小米、大黄米、糙米等易于消化的粗粮。若是属于容易水肿的体质,宜选食有“消肿”之效的粗粮,如红豆、玉米、扁豆、薏米等。贫血的人,平时可多吃小米、黑米等粗粮帮助身体补充铁元素。而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日常可以多吃一些含铁丰富的杂豆类及含锌丰富的谷类胚芽、麦麸等。另外,若是属于中医所说的体质偏热者,可以适当选食荞麦、小麦、魔芋、绿豆等偏凉性的粗粮。体寒者,可以适当选食糯米、籼米、高粱米、燕麦等偏温热的杂粮。
为了让粗粮所含有的营养更好地为人体所吸收,在秋季烹煮粗粮时,也要注意烹煮手法、食材搭配。对此,陈旻分析,大多粗粮是未经精细加工处理的,其质地通常会比较“糙”,若是烹煮不够充分,食用后不易被肠胃消化。建议在烹煮粗粮时,可以选择蒸煮、焖烧、煲炖等烹饪做法。为一些肠胃功能较弱的幼儿、老人来烹煮粗粮时,建议以熬粥的方式来处理,这样能让粗粮更易于消化。
选食粗粮时,不宜过于单一,最好是多种粗粮轮换着吃,尽量多做一些“粗细搭配”,比如将白米与燕麦、糙米等进行搭配烹煮,或把白面与玉米、小米、高粱米等搭配食用。此外,可以将不同的粗粮混搭一起烹煮,例如藜麦搭配玉米,以此让人体摄入更多有益的膳食纤维;在烹煮糙米时加入红薯、芋头等,增加排毒、明目、养心的食效;在烹煮薏米时,以玉米作为配料,利于脾胃、肝肾等脏器的养护,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秋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