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工艺独特,富有灵气,有古色古香之韵味。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漆器任凭时光如梭,处变不惊,不动声色,美得庄重。它沉淀岁月留下的痕迹,即便剥去华美的外衣,留下的永远是质朴的本真,震撼世界的美。
□本报记者 曾广太 文/图
纯手工制作
生产周期长
漆器,是经过制胎式脱胎,再髹底漆、打磨、推光、装饰等工序而制成的一种工艺美术品。漆器可分为一般漆器和雕漆,一般漆器是指在涂有薄漆的器物上进行绘画、刻灰、镶嵌的艺术,而雕漆是在涂有厚漆层的胎型上进行雕刻。北京的漆器、福建的脱胎漆器、扬州的漆器以及平遥漆器是中国的四大名漆,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脱胎漆器纯手工制作生产周期长,需要一个月左右,有时天气不适宜,还要把产品放在空气阴冷潮湿的地下室晾干。因生产时间长,产量亦有限,是难得的纯手工艺佳品。脱胎漆器仿形效果好,立体感强,重量轻,不变形,不变质,可长时间保存,用途广泛,工艺独特,有灵气,大美不言,具有古色古香之韵味,深受文人雅士的青睐及老百姓的喜爱。脱胎漆器的传统产品主要是佛像如观音、关公、寿星等以及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的雕塑制品。脱胎厂生产的产品品种规格有几十种,远销东南亚各国。
仿古铜漆器关公、仿古铜漆器双狮、仿古铜漆器东西塔……走进泉州收藏爱好者郭福荣的收藏室,一件件饱含时光味道、庄重优美、富有灵气的漆器便映入眼帘,令人瞬间有一种穿越时光之感。其中,鲁迅的竹节对联“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格外引人注目。这副对联的产量非常有限,因为当时很多作品仅是试制品、样品、参展品,如果没有订货就不会再投入批量生产。
正能量题材
尤为受青睐
20世纪90年代,郭福荣与红色文化收藏结缘。在脱胎漆器的收藏中,他自然而然地青睐红色题材。
脱胎漆画“各族人民欢庆毛泽东纪念馆落成”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泉州工艺公司成立“新产品研发试制专家小组”,在李崇正等人的努力下,研发了漆画的生产工艺,也许这就是泉州漆画名扬四海的摇篮。郭福荣有缘收到一幅20世纪70年代的漆画“各族人民欢庆毛泽东纪念馆落成”,画面上可以感受到各族人民对毛泽东的无限思念和缅怀。
“飞夺泸定桥”高浮雕脱胎漆器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由原泉州工艺美术公司雕塑脱胎厂老艺人占梓泽创作,没有批量生产,仅制作几件样品参加展览。该作品生动再现红军“飞夺泸定桥”的英勇场景。
虚心学习 持之以恒
收藏精、稀、美,还是收藏普品?这和个人的喜好有很大的关系。在泉州收藏爱好者曾国思看来,收藏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没有交学费是难以出成绩的,但是要尽量避免那些不必要的学费,这又是一门学问。收藏人永远在路上,要不断接受新事物,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迎接新挑战,收藏的乐趣就在其中。收藏重在参与、重在接触市场、重在虚心学习,那些自以为是的人往往会把收藏的路给走偏了。
郭福荣热衷于收藏各种文化藏品系列、民俗藏品系列、地方藏品系列等等,系列文化藏品与城乡旅游结合是其强项,他觉得这样还可以助力旅游文化的发展。而收藏漆器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也没有资深专家指导,仅凭个人的一点爱好和激情支撑着,有时他也会觉得迷茫,自己收藏的方向是否正确?所做的事情有没有价值?收藏的物品今后归于何处?但他觉得,不管是收藏脱胎漆器也好,还是其他系列藏品,都需要明确方向、坚定信心、持之以恒,坚信文化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这也许就是收藏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