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3年09月04日

老土灶

□邱建岩

回老家,还住在石头厝。前几年,小弟将旧厝重修一遍,只留老土灶不动。其实土灶早已不使用了。

早时炊事靠烧柴草、煤炭,所以少不了砌灶。我家灶房位于东面厝,土灶坐北朝南,左靠门,右近窗。内用土坯砌筑,灶口用红砖垒成,墙面多贴瓷砖,色纹繁而不乱,活脱脱似个精致魔方。两个灶膛,一大一小:左小烧煤块;右大烧柴草,其后接三角柱形烟囱。烟囱内置于两墙交界处,外铺白瓷砖,与两边墙融为一体。灶膛底有铁条间隔排列,便于草木灰落下;地上留一洞,以便掏灰、通气、利火焰。灶台虽小,讲究真不少。

砌灶前,要先请人择良时吉日。还有灶火能压煞,炉灶应坐于凶煞方,面朝吉利方,这样可藏风聚气,保家运兴旺。

砌灶竣工后,还要“安灶”。煮汤圆、米糕各一碗摆于灶上,点上一炷香,挂上“金花吊钱”,以表吉利。说起这些,老妈记忆犹新,滔滔不绝。

灶有灶神,俗称灶君公,专管人间住所。每年腊月二十三,灶君公要上天汇报各家善凶、生活情况,因此那天要祭灶神。关于炉灶,还有诸多风俗,如不能对着灶膛啼哭,等等。过年扫尘时,只我一个专责清洗灶房,总要弄半天,累得腰酸手麻。内人交代女性不能爬到灶台去。

烧火煮饭,算是我小时候的主要家务。帮厨有愁有喜,愁的是常是久坐呛烟,喜的是可以偷吃解馋。最有干劲的是,帮父亲煎豆腐、炒花生时,几乎每次都收不住手,停不住嘴。然而父亲居然从未对自己下酒菜数量减少提过异议。不承想,土灶打造的外韧内软的豆腐、焦香酥碎的花生,奠定了我四十年以来不变的口味,真可是:儿时味道恒久远,苦乐相依幸福传。地瓜收获时,偷偷往灶膛底扔几块。经验欠火候吧,老是让小块的烧焦了个透,大块的生熟不均。烤完了地瓜,就换芋头、花生。尽管多影响了口感,但也抚慰了馋虫。

老家是个小海岛,家家户户种紫菜、养海蛎。像紫菜从海上收回,再摊在竹篾上,通过日光曝晒成干片,所以最怕的是下雨天。一旦变天,只能把竹篾搬回,靠煤炭散发的热气暖着。其实大多竹篾只能苦等着雨转晴。还有海蛎,先剖再煮,而后铺散在竹筛晒干。碰上下雨,即把竹筛搁到煤炭膛口上方烘烤,还要不时给蛎干翻边。所做一切力求尽快晒干,从而保障其品相和口味。有时,我们小孩也会靠灶取暖,那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

弟弟、父亲北漂南归过年时,原是土师傅的父亲总在石头厝大门口用石砖搭简易土灶,烧木柴炖芋头大骨。那个极具冲击味蕾的北方味,可惜在十年前戛然而止了。

--> 2023-09-04 □邱建岩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42956.html 1 老土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