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3年09月04日

乡庙云烟

□王文地

茧云宫(资料图片)

扫描二维码欣赏更多征文活动作品

偶刷视频,发现马来西亚柔佛州东甲有一座百年老庙,也唤作“茧云宫”。今年春节,该庙举行127周年庆典,那些充满“中国风”的大红灯笼、旌旗彩带、烟花爆竹、龙狮表演,“闽南风”的锣鼓铜镲、高甲戏、刣狮、南音等镜头,让我莫名亲切。最让人激动的,是看到庙中供奉的“金阙大夫”,“茧罗乾坤包万象,云开日月耀千秋”的对联,以及“请火”的习俗,这让我确信:这座藏身于马来西亚的庙宇,她的根便在我的老家——东坑村。

东坑村与邻村熙里一并,旧称“东熙里”,而今村中尚有石碑“东熙里”存世。“东熙里”数千人,均为王姓,被称“桃源东熙王氏”。村中央也有一座“茧云宫”,村中老人说,这庙宇为先贤思轩公(王天策,字国猷,号思轩)扩大重建,思轩公与明末大臣李廷机是同窗好友,曾在江西都昌任知县,主要生活于隆庆、万历年间。重建前的“茧云宫”名为“茧云洞”,供奉本地“境主公”。庙中有口五百多年的大钟,刻有模糊碑文,便是见证。可惜经岁月腐蚀,字迹已经难以辨认。

传说清朝康熙年间,大兴公(王廷聘,因任顺天府大兴县知县,后世尊之为“王大兴”)携妻张氏在京,任北京东城兵马司正指挥。恰逢皇后娘娘难产,机缘巧合之中,张氏被宣召入宫为皇后接生。作为一名普通民妇,张氏不懂岐黄之术,也没当过接生婆,匆忙间,便带着从家乡请来的“境主公”香火入宫。慌乱接生时,皇后恍惚看见一老者,身披大红服,系腰带,白胡子至肚脐,在她的肚子轻揉三下,皇子便平安出世。御前论赏,康熙帝亲封东坑“境主公”为“金阙大夫”。

从此,“金阙大夫”便成了“茧云宫”供奉的主神。三百多年来声名远播,香火旺盛,并由外迁宗亲随带香火,传至江西、台湾及东南亚。

坐落于东坑村的“茧云宫”,建筑面积676平方米,是一座一殿二厅三天井四房七外门的庙宇。每年春节或农历六月十九观音诞前后,各地乡亲迢迢千里赶着回来,最是热闹。

今年农历六月,趁着观音诞,我又回到“茧云宫”,去感受老庙的香火。主殿三龛神像前烛火晃动,香雾缭绕。大殿正中首联,正是“茧罗乾坤包万象,云开日月耀千秋”。三排十数张红漆长方供桌,整齐摆满瓜果、绿豆、年糕、鸡鸭、猪羊、红龟粿等供品。主殿左侧天井,是守宫人摆满的香烛金宝,右侧天井则有袅袅炊烟,稍稍靠近,便能闻着柴火烧的饭菜香。

大殿正前一方天井埕,一座布袋木偶戏台搭起,戏帐帘上书写着“五指演出古人事,留名青史在人间”。井埕一边大厅,村中的几位管事正围桌商议庙会要事,另一边大厅,则有老人招呼着面生的后生饮茶,听着后生介绍自己父祖姓名,频频颔首,露出笑容。

大门两侧,守着一黑一白的尉迟敬德和秦叔宝。黑脸的擎鞭,白脸的擎锏。小时候,总觉得这两尊门神高大而又凶煞,而今再看,反觉得他们平和且慈爱。门前一副对联:茧罗百福帝王封金阙,云聚千祥黎民颂大夫。正是以“茧”“云”起联,用“金阙大夫”收联。

大门口是一方百来平方米条石铺成的大埕。从前货郎常聚在这里,卖着爆米花、玉米棍、麦芽糖、瓜子、贴图、风车……而今,这儿摆着长凳,给村中老人聊天看戏。

庙门对面,300平方米的大戏台,一群小孩嘻嘻哈哈,跳上跳下,窜进窜出,让我不觉想起儿时的我们,总是乘着黄昏戏曲开幕前,早早蹿上台瞎跑瞎闹,在幕布中钻进钻出捉迷藏,跑到戏台后头看演员画眉顺眼,拿着竹刀木剑“喝喝”戏耍……又想起从前在戏台上打鼓的爷爷,台前刣狮的叔父,放铳炮的小伙,“跳童”的“师公”,还有那长长的入山“请火”的队伍……

鞭炮声响,把我从追忆中带回。望着人声鼎沸、热闹如昔的老庙,心中百感交集。也许,每一个闽南人心中,都有一座庙宇,他就好像这鞭炮声中的缕缕青烟,把那些从村里搬迁至外地乃至海外的子子孙孙,聚拢回来,又分散开去。

乡村名片

东坑村

位于永春县苏坑镇西南端,辖区面积2.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700多人。紧邻牛姆林生态旅游区、魁星岩、蓬壶百丈岩等旅游景点,有永春老醋、芦柑、佛手茶、金桔糖等特产,有永春纸织画、漆篮等传统技艺。

--> 2023-09-04 □王文地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42958.html 1 乡庙云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