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队伍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也是高校未来发展的潜力所在、希望所在。近年来,黎明职业大学主动对标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建设标准,以国家“双高计划”项目建设为抓手,持续优化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的教师“三全(全生涯培养、全方位培养、全员轮训)育能”培养机制,通过加强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实施“双师素质提升”计划,不断激发“人才引擎”新动能,牵引学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陈森森 陈丽香/文 黎大/图)
制度保障
优化顶层设计
激活师资内生新动力
东华大学朱美芳院士担任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顾问,企业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的马彦博士来校担任机械专业教师,全国技术能手陈加友采用探究式教学指导学生创新发明,桐江学者特聘教授王经逸博士领衔的“导电纤维材料的设计及应用”项目拿到100万元资助经费;苏欣慰教授被外聘为澳门城市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硕士生导师……近两年,黎明职业大学的师资队伍工作呈现出“干事创业,人才队伍英杰荟萃”的良好发展态势,引进优秀中青年博士等各类人才数十位,选派或推荐教师攻读博士55人,汇聚和造就了一批引领学科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领军人才和具有创新研究能力、国际化视野的优秀青年人才,实现了人才引育规模和质量的双提升。全校教师干事创业的活力竞相迸发,多元评价的发展体系更加完善。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如何让教师更有才?黎明职业大学全面推进教师培养创新,健全“双师型”教师全职业生涯培养体系,不断优化顶层设计,精心为教师设计“新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和专业领军人才”及“技术人员—能工巧匠—行业专家—行业领军人才”双向全职业生涯成长通道,让一批青年创新人才“冒尖”出来,在科研与教学一线当主角、挑大梁,发挥最大潜能,创造优秀成果。与此同时,学校基于PDCA循环系统,利用“能量银行”教师发展可视化手段实时监测教师目标完成情况,同时将结果导入绩效考核、绩效分配、分类聘任,实现优绩优酬,激发教师发展活力。
而今,黎明职业大学通过实行“三全育能”双师能力提升计划,师资队伍水平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师资结构持续优化,入选全国高职院校教师发展指数优秀院校。获批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福建省省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土木建筑大类)、福建省优质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业内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攀升。学校现拥有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校长奖”2人,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奖”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教育部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6人,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全国石化行业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名师8人,福建省优秀教师9人,省C类人才3人,“桐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泉州市高层次人才157人。
团队创新
制定教学标准
紧贴行业发展新脉搏
近日,黎明职业大学数字媒体技术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案例入选教育部典型工作案例。该案例是学校落实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不断深化高水平双师队伍建设工作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学校数字媒体技术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能制定教学标准,能开发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教师们要全面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课程标准开发、教学流程重构、课程结构再造、学习管理与评价等专业建设及能力提升、外联协作、培训鉴定等活动,及时将行业中XR、元宇宙等新技术、新内容、新规范纳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依托凤凰数媒产业学院载体,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融通。
黎明职业大学分层次推进国家级、省级、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着力深化三教改革,推动团队打造创新、特色和示范性的成果,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在福建省首批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中,该校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两个团队入选,是唯一一所获得两个省级立项的院校。
此外,学校还实施“海丝文化+”教学科研团队建设策略,打造大师名师工作室。建设“海丝文化集镇”,引进木雕、锡雕、蟳埔女服饰、闽南传统名小吃等“海丝”传统技艺大师工作室,建设海丝(非遗)技艺传承学习实训基地,建成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技艺蒋钦全大师工作室、木雕大师郑君亮工作室、陶瓷大师兰全盛工作室、郑芳卉南音工作室等18个工作室。建设5个“海丝”文化传承创新机构、6支“海丝”文化教学科研团队,发挥行业企业优秀人才创新引领作用,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科学研究、文化传播与技艺传承、社会服务,积极宣传推广“海丝”文化。
示范辐射
实现群智协同
开辟社会服务新路径
社会服务是衡量和检测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黎明职业大学8个服务地方产业专业群依托黎明产教融合大平台和各级科研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持续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技术转让等各类科技服务。以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群教师团队为例,该团队持续开展“1师N证”和“1企2校”校企互聘等工作,培养“双师型”教师30人,其中李云龙教授授权专利《一种鞋底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为企业每年增收100余万元;辐射带动群内专业获省级以上质量工程项目15项;三年来累计获授权专利38件,成果转化25项,为泉州地区152家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
值得关注的是,黎明职业大学省级科技奖取得历史性突破,该校校长王锋领衔的“大数据驱动的‘智能运动+大众健康’关键技术及装备产业化”和王经逸领衔的“长效抗湿滑橡胶鞋底材料的开发及应用”项目通过2022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奖初评,有望获得2022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奖,是我省唯一一所以第一单位申报获奖的高职院校。与此同时,“黎明职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获批福建省技术转移机构,入选第一批泉州市科技创新券服务机构,服务中小微企业17537家,教师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
作为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黎明职业大学发挥示范辐射作用,积极承接省内外国培省培项目,近三年进账经费390余万元,承训人数2534人次。学校充分发挥“黎明智库”的专业优势、人才优势,搭建国家级、省市级、校级科研创新平台,形成“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梯队,面向中小微企业广泛开展技术服务和社会培训,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形成“三端四位”转化服务机制品牌,为泉州市乃至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贡献人才力量。
“我们紧紧抓住师资队伍这个第一资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黎明职业大学教师工作处处长马家群说,“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打造一支‘区域离不开、业内都认可、国际可交流’富有黎明特色的教师队伍,为全面推进国家‘双高计划’建设、争创职业本科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和战略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