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海洋渔业、资规、农业农村、文旅四部门联合下发通知,明确我市建设高水平现代化渔港、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
今后三年,我市将充分发挥渔港独特宝贵资源在海洋经济中的特殊关键作用,启动全市渔港经济规划编制,推进渔港管理改革创新,实施渔港经营权市场化运作,加大基础设施智慧化改造,策划实施国家级渔港经济区、国家级对台渔港贸易区、都市特色渔港、渔旅结合等25个项目,加快形成陆海统筹、岸海联动的渔港产业集群,促进泉州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谢曦 通讯员 李君华
发展目标
创建形成1—2个国家级渔港经济区
通知明确了我市建设高水平现代化渔港“三步走”路径:2023年,全面完成规划修编整合,出台实施方案,落实项目清单化;2024年,基本建立长效运维管护机制,渔港防灾减灾保障水平和污染防治监管能力明显提升,脏乱腥臭差现象得到根本改善;2025年,我市将创建形成1—2个国家级渔港经济区,中心渔港、一级渔港和中心市区渔港全面落实业态导入和功能优化提升,全市渔获交易量达到110万吨,海上牧场养殖60万吨,海洋生物制品加工产值500亿元,打造全国现代渔港管理示范区、海洋生物综合利用标杆城市。
“聚变”行动 新业态导入重塑生态渔港
立足聚海城、聚产业、聚生活、聚文化,我市将以“聚变”行动为抓手,全力实现业态导入,使渔港面貌焕新,集聚生活烟火,重塑生态渔港。
聚海城,即缝合城市公共空间,开放城市滨海界面,让山海城近在眼前,让市民休闲生活、游览者漫步海边。
聚产业,即向海大力发展深远海养殖、海钓观光等新业态,加大深水网箱、大台套、养殖平台、休闲渔船等项目发展,推动近岸向深远海拓展;向陆拓展渔港立体空间和后方腹地,盘活利用低效闲置土地,推动建设海洋产业园区,积极发展渔港经济区电子商务,发展壮大海洋药物、健康食品、预制菜、渔获交易、冷链物流等产业链,实现海港岸接力发展。
聚生活,即借助渔港底色,发展亲子乐园、亲水海岛、打卡胜地、寻味之旅,实施夜景、夜市、夜游、夜购、美食、电玩等休闲项目。
聚文化,即在渔港区域节点设置不同功能主题空间,与周边城市空间进行链接,唤醒城市记忆,再现渔业图景、传承文化历史,融合多元体验。
渔港建设 建设现代化高品质渔港群
今后三年,我市将实施渔港建设“2224”战略,即示范打造2个综合渔港经济区、2个远洋渔业港区、2个对台贸易渔港、4个特色渔港,建设现代化高品质渔港群。
依托深沪中心渔港、祥芝中心渔港,通过升级改造完善各类基础设施,优化功能布局,与周边晋江五里工业区、石狮海洋生物园区互动衔接,形成海洋药物、生物材料、健康食品、冷链物流基地,打造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