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长久久念师恩,祝老师节日快乐,幸福安康。”今年教师节,73岁的蔡培凤又收到了在三明大田县教书的董丽琼发来的短信祝福。她翻出过往的照片,慢慢摩挲回忆起来。从下乡知青到支架工人再到教师,她因缘际会投身教育,一弹指就是30年的诲人不倦,桃李芬芳。
意外获得赏识
从此投身教育事业
蔡培凤1950年出生于鲤城,1969年,在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潮中,刚刚念完初中的她被分配到德化杨梅公社西墘小队。4年后,她又被分配到永安矿务局当支架工人。在那里,她的命运因一次会议再次改变了。
“我一个初中文凭竟然让我去中学教书?”回想起过往,蔡培凤仍觉得不可思议。1975年,在矿务局的一次会议中,她因上台发言获得矿务局宣传科领导的赏识,会后,领导通知她到永安矿务局中学担任语文老师。刚听到这一消息时,她有些错愕,但她很快调整心情,接下了这一挑战。
入职不久,凭借着初中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对语文的热爱,她很快上手了。一切看似偶然,却又像是命中注定,因为她的讲课风格诙谐幽默,总是能引经据典,课堂常常令学生们回味无穷,以至于隔壁班的同学纷纷央求父母把自己转到她的班。课余时间,她还会和学生一起打篮球、打羽毛球,师生关系融洽。
后来,她回到泉州市区、晋江生活,但仍和自己的学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每次学生们聚会,都会通过电话向她表达感激与思念。在她的影响下,不少学生也走上了教师岗位。
开启教育新篇
致力特教事业发展
蔡培凤和特殊教育结缘是在1993年,此前,她随丈夫工作调动回到晋江实验小学任教,后因纪律性和责任心强屡获领导赏识,先后担任年级段长和晋江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并参与学校的特殊教育工作。
“第一次见到聋生的时候,发现他们天资聪慧,可惜不能说话,觉得很心疼。”孩子们纯真的面容萦绕在她的心中,久而久之她产生了一种信念:要让特教儿童与正常儿童一样,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
1998年,晋江特殊教育学校从晋江第二实验小学划分出来,独立建校,她被任命为第一任校长。
“早期社会对特殊教育不太理解,很多家长都羞于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孩子有身体残疾。”蔡培凤说,正因如此,早期招收特教学生的工作开展起来异常困难,她和老师们奔走在晋江的各个街道摸排学生,宣传特殊教育,说服家长带孩子走出家门。第一届办学时,晋江特殊教育学校只招收了20名学生,但到了蔡培凤退休时,学生人数已增加至近200人。
有了学生以后,如何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活动场所和教学设备一度令她愁眉不展。“当时政府的补助有限,学生的家庭条件也比较困难,我们只能想办法,向社会各界寻求帮助。”每年助残日前,她组织老师们到各大企业里宣传特殊教育,让更多人了解特殊教育的重要性,并伸出援助之手。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学校办学第二年募集到了14万元资金,这在当时算是一笔不小的资金,孩子们的学习环境从此有了极大的改善,他们也陪伴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
“有一次我走大街上,一个毕业好几年、后来在机械厂工作的培智生(注:智力有问题的孩子)看到我以后,马上从自行车上下来,跑过来跟我问好。后来我还从他妈妈那里得知这个学生结了婚并生下了两个健康的宝宝。”即使退休了十几年,蔡培凤仍记得从这位学生身上获得的感动。她说,那个时候特殊教育很少开展感恩教育,但在那个孩子的身上她看到了回馈和感恩,也看到了特教孩子们的希望。
时至今日,蔡培凤仍活跃在特殊教育领域:每年开学季,在晋江特殊教育学校的校园中,都能看到她化身银龄护学志愿者为孩子们的保驾护航;助残日前后,她积极参与青阳街道退教协分会与学校开展的结对帮扶活动,带领特教学生走出校园,开阔眼界。“在我眼里,这群孩子像天使一样纯洁,他们值得我们用爱守护,也值得拥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人生。”
□本报记者 杜婉琼/文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