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生育补贴之后,结婚补贴也来了。近日,浙江衢州市常山县印发《优化生育政策的若干措施(试行)》,推出初婚补贴:奖励女方25周岁及以下初婚夫妇1000元。有网友认为,这一务实的举措对提高结婚率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但也有人认为,这点钱实属杯水车薪。您怎么看?
意义深远 值得推广
@季萌:在当前人口负增长、出生率持续下降的大背景下,不能小看这1000元“结婚补贴”背后的深远意义,我们更应从中看到积极的象征意义,理解经济支持之外释放的积极信号。针对结婚和生育等的种种鼓励措施,是一个不断补充完善、多方面共同发力的过程,而生育友好型的社会大厦,最终会在这“一砖一瓦”中搭建起来。
@仙水忍:“结婚补贴”金额虽不多,意义却不小。随着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以及年轻人结婚观念的改变,结婚率下降是不争的事实,适时出台“结婚补贴”,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适应社会需求的一项政策福利。诚然,“结婚补贴”并不会成为婚姻的决定性因素,但其传达了政府鼓励适龄青年结婚生子的积极理念,类似的激励模式值得多加尝试与探索。
@河北白帆:随着工作、生活压力的加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晚婚或不婚,这对国家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发放1000元的“结婚补贴”,虽然对解决年轻人的经济压力是杯水车薪,但这一种政策导向具有正面意义。此举也提醒我们,要提高婚育率,各地应出台更接地气的配套政策,这样才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金额太少 作用有限
@鹿台一卒:发放“结婚补贴”的目的是鼓励年轻人适时结婚生育,减缓人口红利消失的速度,谋求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但1000元的奖励实在微不足道,想以此撬动婚育问题并不现实,毕竟,工作生活压力的加大等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因而,研究这些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秋泉:区区1000元的“结婚补贴”,怎能让年轻人提高结婚意愿?面对低婚育率,不在问题的根源上下功夫,就算花里胡哨的“补贴”再多,恐怕也无济于事。真正困扰年轻人婚育意愿的是高企的房价、医疗和育儿成本,政府和相关部门只有不断配齐各项社会保障,解决好年轻人婚育的后顾之忧,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云上飞:发放“结婚补贴”的政策虽好,但1000元的诱惑力实在有限。事实上,年轻人晚婚的原因有很多,譬如工作压力大、婚恋观的改变等,而婚育也不完全是钱的问题,还有很多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心境、理念、责任心等。所以,相关政策的制定者应多换位思考,解决深层次的问题,才能真正起到激励婚育的作用。
多措并举 综合发力
@兵:“结婚补贴”这点钱对于提高结婚率并无实质性的帮助。结婚的支出大头在于房子、车子、婚宴、彩礼等,除此之外,结婚更涉及个人的生活观念、家庭背景、职业发展等多个方面。要提高结婚率,关键在于加强引导,改变整个社会特别是年轻人的婚育观念,并真正降低婚育成本,这样多措并举才能让“结婚补贴”发挥锦上添花的作用。
@郭景峰:结婚是人生大事,需要一段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方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关心适龄青年婚育问题,单靠现金奖励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如家庭邻里亲朋的牵线搭桥、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举办联谊会等,广泛打造年轻人的社交平台,创造接触了解的机会,要比简单的结婚补贴政策更务实、效果更好。
@胡锋:发放“结婚补贴”,鼓励和引导适龄青年早婚早育值得提倡。毕竟结婚只是“最先一公里”, 但能否“畅通全程”,解决子女生育、入学等一系列问题,才是提高适龄青年婚育意愿的关键所在。当下,通过对“结婚补贴”举措的发散性思考,出台和配套更多的实质性政策,提高适龄青年的结婚意愿,才是题中应有之义。
下期话题:
据本社媒体报道,近日,我市一些长者食堂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来“蹭饭”,甚至出现老少围聚就餐的热闹场面。无独有偶,年轻人报名参加“夕阳红”旅行团、挤进老年大学上各类兴趣班等“蹭老式消费”现象也频频见诸各类媒体。有人认为,这说明当下的年轻人消费更注重实用性,但也有网友担心,这种行为会扰乱中老年领域的消费市场。对此,您怎么看?下期茶座,邀您聊聊“蹭老式消费”这个话题,您可在“温陵茶座”新浪微博留言,也可加入QQ群299935398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