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3年09月21日

龙通土楼的“前世今生”

□许彩凤

扫描二维码欣赏更多征文活动作品

“天上琼楼,地上土楼”。建于清朝顺治元年的龙通土楼,又名“崇墉永峙楼”,位于我的家乡龙通村,至今已有近四百年建造历史,是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龙通土楼是一座方形土楼,从高空俯瞰,如一块方方正正的玉玺四平八稳地安放在山脚下。土楼占地面积九百多平方米,共三层,总面积达两千多平方米,气势宏伟。土楼以黏质沙土为主要建筑材料,用夹墙板夯筑成墙体,屋顶是砖瓦结构。约两米高的墙基平整坚固,全部由形状各异的卵石和沙土砌成,古代良工巧匠们精湛的技艺可见一斑。灰白色的墙体两米多厚,虽显斑驳却仍坚不可摧。光滑透亮的拱形青石大门巍然挺立,门板上悬挂着油黑圆润的环形铁锁,泛着浓浓古意。步入土楼,仿若进入古村寨一般。一楼建有粮仓、厨房等功能区。楼上是布局相仿的厢房,共七十二间,各个房屋之间可遥相呼应。一条一米多宽的走廊连接各个房间和楼梯,每条走廊的墙面都设有瞭望口和竹筒填埋的射击孔,使土楼更增加了几分神秘和传奇色彩。更令人称奇的是,尽管无人打扫,土楼内却终年不结蜘蛛网,这是由于建造土楼时用了特殊香木以达到驱蚊的功效。古人的智慧和才干令人赞叹。

如此恢宏壮观的建筑是如何建造的呢?这要从家喻户晓的“土楼妈”故事说起。据传清朝年间,常有土匪在龙通村附近出没,抢夺人们的粮食、牲畜、钱财,搅得大家不得安宁。许氏第十四代传人许尔階动议建土楼抵御土匪,并于1674年开始动工。土楼规模宏大,建造历时八年之久,其间,多次面临资金紧缺、粮食不足的困难,这时,嫁入许家的李氏起了关键作用。李氏娘家富足,光粮食就装满很多个仓库,她便回娘家向父亲求助,其父在她的“软磨硬泡”之下同意开仓供粮。可一个仓库的粮食用完仍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李氏又想出“磨稻米还谷壳”的办法,谎称粮食被老鼠啃食,哄骗父亲继续供粮救济。闽南俗语“查某仔贼”说的就是这个故事。为了建造土楼,据说李氏曾三年未梳头,废寝忘食日夜奔波。在李氏的帮助下,碉堡般的龙通土楼终于顺利完工,可容纳全村三千余人。坚固的墙壁、精巧的瞭望口、隐蔽的射击孔,成了人们抵御土匪侵袭的“高能”设备。得以安居乐业的人们感动于李氏的执着和大爱,尊称李氏为“土楼妈”,至今仍在土楼内供奉她的灵位以纪念她。

“龙通土楼”所在地龙通村是安溪县一个僻远的小山村,距安溪县城约七十公里,处于安溪县与永春县的交界处,是少人问津的“旮旯之地”。赶上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龙通村终于“脱胎换骨展新颜”。村委带领村民们大力发展茶产业、生态旅游产业、养殖业,还组建村合作社,自制茶籽油、桑葚酒、米酒等绿色农副产品在网络平台售卖。自此,“旮旯之地”龙通村逐渐被外界熟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龙通土楼也“掀起盖头”开始走进大众的视野,各地游客慕名前往领略土楼的神奇和风采。同时,龙通土楼也成为人们举行盛大活动的重要场所:每当茶树抽出绿芽时,感德镇各个村的制茶能手纷至沓来,在土楼里摩拳擦掌一决高下;每当艾草的清香氤氲田野时,土楼又变成心灵手巧的妇女们的主场——包粽子比赛开始了;每当声声爆竹响起时,土楼里,红红的春联贴上了,高高的灯笼挂上了,出门在外的游子回来了,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来土楼走走看看,在这里重温旧事,在这里畅想未来,在这里感念祖先恩德,在这里寄予子孙期望……

龙通土楼,是艺术,是智慧,是奉献,更是传承。她是历尽沧桑,仍静若安然的“老母亲”。时光隽永,她的美德总缱绻我心,无论走多远,也走不出对她的思念和怀想……

乡村名片

龙通村

地处安溪感德镇北部,距镇区13公里,毗邻永春美岭村,海拔700米。拥有山地面积3万多亩,茶园面积3300亩,林地面积12000亩,村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茶叶专业村。村中至今完整保留的龙通土楼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2023-09-21 □许彩凤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45804.html 1 龙通土楼的“前世今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