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陈凌鹭 林劲峰 文/图)以稻田为赛场,比一比谁的水稻机收水平最高?20日,泉州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心在德化县上涌镇下涌村举行了一场全市水稻机收减损大比武活动,来自各县(市、区)的优秀农机操作手同台竞技、互相切磋。
据悉,当前正是中稻的收割期,走进上涌镇下涌村,沿路可见农户收割水稻、晾晒稻谷的农耕场景。主办方选取一片未收割完的稻田,按照收割机的作业宽幅,划分12条宽1.8米、长20米的赛道。
上午9时,水稻机收减损大比武正式开始。12名选手经过抽签,每两人一组,驾驶全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依次进入指定赛道展开机收作业。只见两台收割机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半分钟先后就完成了收割作业,留下一地粉碎的秸秆。
比赛完成后,6位工作人员迅速进入赛场,两人一组,其中两组将1平方米的测量框放在地上,清理秸秆,仔细收集落在地上的谷粒。另外一组随机测量五组割茬高度数据,计算平均值,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割茬高度一般要求在25厘米以内,稻茬太高,会影响下一轮耕作。”赛道外,几名工作人员和当地农户则拿着篾盘将杂质分离,挑出谷粒装袋,由评委统一称重。最终根据损失率、割茬高度、作业效率、漏收情况等指标进行打分评比,评出一 、二、三等奖。
泉州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心副主任蔡蓉蓉表示,通过大比武活动,来自各地的农机手现场交流水稻机收技术,取长补短,回去后能与其他农机手分享经验,提高农机手队伍的技术水平和机收效率,减少水稻机收过程中的损耗,保障秋粮颗粒归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