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3年09月22日

神奇的洛阳桥

9月1日,位于泉州湾入海口的洛阳桥迎来天文大潮,千年古桥犹如海中“浮桥”,壮观的场景吸引了不少游客到桥上拍照留念。(张九强 摄)

“站着像东西塔,躺着像洛阳桥”成为闽南通俗谚语,形容某人高大强壮之意。这谚语也说明洛阳桥的巨长和壮阔,建造了千年之久,不知通过了多少人流、行走过多少车马,依然完好如初、坚实如故,从不歪斜沉降,活脱脱表现出一个闽南人的坚韧不拔。

洛阳桥除了壮阔和特别长,其修建时的神奇和精妙,可是那个时代的天下第一。首先是位于河流的出海口附近,风大浪高,海水波涛汹涌,滚滚冲击如千军万马奔腾袭击,且涨潮和退潮水位落差大,急流和暗流拖动河底泥滩,席卷整个河床,给当时洛阳桥的施工造成很大的困难;其次是地层上的施工难度很大,上部1米全部是流泥,会流动的土层犹如蜜浆,黏稠而又流动不止,下部是3—5米的软塑状淤泥,虽相对稳定,但软弱又承载能力低;再往下才是稳定的沙包土(全风化花岗岩)。这么恶劣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千年前凭着一双手要建一座跨海大桥——洛阳桥,那困难是很难想象得出来的。没想到泉州人民就是这么能干又大胆,还真的干成了,不t但造成了洛阳桥,而且还做得非常好。

北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1053—1059年),泉州知州蔡襄为了改善泉州府的交通状况,使泉州府能出得去、进得来,经济能够繁荣昌盛,大胆提议,精心设计,主持修造桥长834米、宽7米的洛阳桥。泉州的广大能工巧匠,出谋献策,出钱出力,贡献祖传技艺,从根本上支持了洛阳桥的修建。

根据这里的地质条件和地层情况,洛阳桥的基础形式选择现在都还在广泛使用的片筏基础,地基选择了软塑状态的淤泥层,考虑到长久稳固的问题,又巧妙地应用“种蛎固基法”,使得洛阳桥可以坚固无比、历经多次灾害而延续千年。这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上洛阳桥头,古老而雄伟的庙宇亭阁,记载着那个年代的地理人文和地质环境,记录着那个时代修洛阳桥的工程巨大和艰难情景,铭记着千百修桥劳工勤劳勇敢、技艺巧妙精湛的画面,传颂着泉州人民艰苦朴素、战天斗地的伟大精神。

走过洛阳桥,看到无数船型桥墩屹立在海蛎固基的片筏基础上,这就是洛阳桥的神奇,是对世代劳动人民经验总结的升华,是对复杂的地质环境充分了解并熟悉运用的结果,是能工巧匠呕心沥血精心设计的成果,是地方官吏指挥得当、运筹帷幄的结晶,是泉州工匠们充分发挥技术、技能、工艺、能力的综合。

走进洛阳桥的另一头,蔡襄的雕像高瞻远瞩,展望未来。他主持修建的洛阳桥,是中国乃至世界造桥技术的创举,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他的雕像守护洛阳桥多年,看着洛阳江水奔流不息,看着洛阳江口潮涨潮落,看着地质灾害、地震的多次威胁,希望着泉州人民乃至全国人民能风调雨顺、平安幸福,盼望着国家和人民能够茁壮成长、不断强大、兴旺发达。

洛阳桥历经千年,虽经历多次损毁和修复,但它的神奇造桥方法一直被沿用,还被进一步应用到其他建设中。比如软基的处理方法采用片筏基础,不知道建设了多少江河海堤,盖起了多少宅楼厂房;海蛎固基更是普遍应用到码头、护岸和海上的一些构筑物。在洛阳桥技术的基础上,我们深入研究地质地震和水文地理,理论上推演和模型上试验,研究并应用了多种深浅基础形式,不管多复杂的地层、多恶劣的环境,我们都有办法施工和建设,高到跨海大桥,深至海底隧道,都能攻关克难,成为世界公认的基建狂魔,这也有洛阳桥造桥技术的一份贡献。

我们可以自豪地告诉蔡襄和古人们,我们在你们创造的洛阳桥技术基础上研究和发展,并不断改进、优化和创新,使我国的基建水平迅速提高,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我们很好地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并发扬光大。

(林培贞 作者系省评标专家库专家,市住建局双随机专家库专家。)

征稿

启事

“我爱泉州世遗”征稿活动持续进行中,欢迎广大市民朋友、各地旅行爱好者、外国友人等,提供与泉州世遗的相关故事、文字、图片等,共同展示泉州世遗与人之间温馨美好的故事。来稿字数在800字以内,图片需注明拍摄者和图片内容概要,本报将择优予以刊登,或深入采访后进行报道。

来稿请发送至邮箱:zkb@qzwb.com,或者拨打泉州晚报社24小时热线96339提供线索。请注明“我爱泉州世遗”征稿活动,提供联系人和联系方式,稿件和线索刊发后,将寄付稿酬。

--> 2023-09-22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45981.html 1 神奇的洛阳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