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校园食品安全问题向来备受关注。近日,关于学校统一配餐引入预制菜一事在多地掀起热议。不少家长们担心,学校的统一配餐中若含有预制菜,可能对学生的健康造成负面影响。预制菜是否适合进入校园,尤其是否适合学生长期食用?对此该怎么看?
本期嘉宾:黄齐超、房清江、吴睿鸫
坚决反对进校园
□黄齐超(教师)
预制菜属于半成品,有的甚至加热即可食用,这提高了餐饮业的效率,降低餐饮经营者的运营成本,节约了食客的等待时间,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不可否认,以高效率撑起的预制菜是朝阳产业,甚至代表了餐饮业的大势所趋。但是,对于预制菜进校园,我们必须持鲜明的、坚决的反对态度。
作为新兴产业的预制菜,除了高盐高油、口感不佳、营养损失等缺憾之外,还存在安全隐患:比如监管主体不明,比如预制菜的保质期、营养成分标注不全,比如预制菜生产过程中或大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未成年人的孩子正处在汲取营养的时期,营养流失,以及为了存放、运输而使用诸多食品添加剂的预制菜,不利于孩子的茁壮成长。
并且,当市面上的餐馆没有征得顾客同意就提供预制菜,食客可以投诉,但如果预制菜进校园,谁来保障孩子们说“不”的权利?如何给孩子们提供预制菜以外的选择?如果这些疑问悬而未决,那么预制菜就不应该进校园。
预制菜并非“原罪”
□房清江(公务员)
预制菜进学校引发争议,家长们担心它的食品安全问题,可能影响学生健康。但理性而性言,预制菜并非原罪,校园食品安全,与是现制菜还是预制菜没有必然关联。在食品安全事件屡发的学校食堂,更集中反映在卫生环境差,使用过期低劣食材等。而学校食堂之所以食品安全问题相对突出,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学校供餐相对封闭、垄断,监督制约、食安可控性相对更弱,安全的漏洞更多。
相对于小作坊、小食堂,以及千家万户式的零散食品制作与供应,预制菜背后食品制作与加工的工业化、规模化,会让食品安全更有保障。并且,从理论上说,预制菜的食安监管程度会更高,毕竟预制菜还存在校园以外其他形式的监管,预制菜厂商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因为食安问题丢掉整个市场。从这个角度来看,预制菜进校园,并不必然会加大学校食品安全的风险。
当然,预制菜并不具有食安品质先天的“免疫力”,食品安全仍然是其取信市场的重要砝码,而预制菜进学校之所以有争议,关键还是其未确立食安的社会信任。
预制菜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行业在跑马圈地的同时,也应积极回应市场期待,加快制订行业标准,在膳食营养、制作工艺、管理流程等方面制订规范,提供遵循,精准定义“预制菜”。监管亦应因势利导,加强前置的指导和培育,建立预制菜生产制作“明厨亮灶”制度、产品配送溯源制度、生产原料与产品抽检制度等,让食安成为预制菜的市场通行证,保障预制菜产业步入健康发展轨道。
保障家长知情权
□吴睿鸫(公务员)
从食品生产的角度来审视,严格落实生产管理流程,采用真空包装、高压灭菌等先进技术,按照国家标准生产的预制菜,安全性是可以得到有效保障的。但是,预制菜毕竟是新兴事物,既没有相应的安全评价标准,也没有架构起相应的市场监管机制,存在生产不规范、卫生不合格、高盐高脂、添加剂超量等问题。
尤其是,“预制菜进校园”意味着,学生们有可能“顿顿吃,天天吃”,一吃就是若干年,家长们难免担忧孩子的身体健康。
事实上,2019年4月,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和国家卫健委联合发布实施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就已明确指出,学校应当建立集中用餐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向师生家长公开食品进货来源、供餐单位等信息;学校在供餐单位选择等重大事项上,应听取家委会或者学生代表大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意见。
显然,推行“预制菜进校园”,不能“闭门造车”,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核评估,以及公开用餐信息,充分保障学生和家长的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反观当前一些学校让预制菜走进校园,大都是藏着掖着地进行,在“预制菜进校园”程序上,家委会与学生代表缺席,没有参与其中,在食堂里也没有主动明示、告知是预制菜。学生、家长原本有权事先了解、事中选择,却搞成了“先实施,后告知”,甚至个别学校硬性推行,剥夺了学生和家长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自然引起强烈反弹。
总之,预制菜是否进校园,应该充分听取家长和学生的意见,保障其知情权,并且提供多种供餐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