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四川省凉山州、攀枝花市的石榴进入成熟季。在短视频平台上,出现了多段催泪短视频:老人向路边车辆推销石榴,但车内人员却将石榴扔到车外,老人默默将石榴捡起,弯腰鞠躬……这些视频引发网友关注同情。连日来,记者走访了凉山州会理市、攀枝花市仁和区的石榴产区,发现这些热门视频竟是“卖惨带货”的营销套路。(9月20日“封面新闻”)
这样的“剧本”早已屡见不鲜,早在多年前,就有网络主播打着慈善的旗号,在一些贫困地区进行直播,他们拿出钱分发给一些村民,直播完成后,又将这些钱收回。此类“卖惨带货”主打“悲情牌”,视频通过以假乱真来炮制热点,从中赚取差价获取利益。而凉山州会理市几年前就出现过“卖惨式”带货、编造离奇剧情博关注带货、利用同情心“套路”带货等,“一样的配方,一样的味道”。几年过去了,问题依旧,“老剧本”一再上演,爱心、善意被一再“蹂躏”。
近年来,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很多贫困地区已经“摘帽”,贫困状况已得到很大改观,而一些“卖惨”视频却对外界进行误导,给外界呈现的是一些农村地区仍然落后、深度贫困的虚假景象,这也间接否定了扶贫工作取得的成绩。“卖惨”视频弄虚作假,也透支了社会爱心。而将一些农村地区的老人、未成年人等当卖惨赚流量、带货的道具,对这些老人、孩子也会造成伤害。
“卖惨带货”是一场蓄意作恶,不能让这种“老剧本”一再上演。直播平台应该负起自身责任,完善相关监管制度,对于“卖惨带货”视频、直播,有责任中止其直播服务,下架此类视频。相关部门也要加强监管力度,不能放任“伪慈善”在网络空间放肆生长,有的“卖惨”视频还涉嫌诈骗,要依法打击这些诈骗行为。
当然,也不能因存在“卖惨带货”等乱象,而对网络慈善“一棍子打死”。要正视网络慈善的正向作用,需要打击的是“假爱心”“伪慈善”,而不是慈善本身。平台与相关部门要严格把关,让那些想通过违法行为获取不当得利者“铩羽而归”。广大网友也要擦亮眼睛,献爱心的同时要设防,避免被人忽悠、蒙蔽。
现在仍有一些农村地区相对贫困,农产品“滞销难销”等问题也还存在,需要来自社会的聚焦与帮助,但要能呈现真实状况,不能弄虚作假,不能让爱心、慈善成为不法分子摆拍、牟利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