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本社媒体报道,近日,我市一些长者食堂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来“蹭饭”,甚至出现老少围聚就餐的热闹场面。无独有偶,年轻人报名参加“夕阳红”旅行团、挤进老年大学上各类兴趣班等“蹭老式消费”现象也频频见诸各类媒体。有人认为,这说明当下的年轻人消费更注重实用性,但也有网友担心,这种行为会扰乱中老年领域的消费市场。对此,您怎么看?
有益探索 多赢举措
@针未尖:“蹭老式消费”有助于营造老少融合的社会温情。年轻人参加老年旅行团,与老年人相互接纳、照顾,相互学习,可使两代人更积极地生活。年轻人回家后,会更理解自己的父母。老年人回家后,也会更理解自家年轻人的不易。这种结果有助于构建老少之间的互信互谅。去社区食堂“蹭饭”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增加人流量,有助于食堂更好地经营,为老年人持续提供服务。当下人口老龄化呈加速态势,让老少加快融合、同喜同乐,应成各地应对老龄化的重要目标。
@紫水晶:“蹭老式消费”之所以受到年轻人热捧,体现出了新一代青年逐步改变的消费观念,不以追逐时尚热度为荣,转而采取更加理性务实的心态去消费。这是年轻人消费观进步的体现,应抱宽容的心态去看待。但这种非常规的操作存在扰乱正常市场消费的可能,需要有关部门充分拓展公众服务的年龄范畴,为老年人提供适老服务的同时也为年轻人增添更多实用选择,两手一起抓,才能让市场消费更加公平和谐。
@吴桂莲:一个“蹭”字,某种程度既表明这是一种主动的靠近和效仿,更表示了年轻群体内在的一种谦卑姿态。具体到消费而言,有些消费其实与年龄无太大关联。对年轻群体来讲,看似是“蹭”,实则是回归商品或服务最纯粹、最本源的样子而已。况且,以老年人为主体的消费,往往更具性价比。说到底,所谓的“蹭老式消费”,本质还是充分比价之后的“理性消费”,对其不妨多些理解和支持的声音。
争夺资源 切忌跟风
@刚柔:笔者要给“蹭老式消费”泼点冷水。原因很简单,首先,年轻人与老年人肯定存在代沟,这是事实。快与慢是他们的主要区别。不论是生活节奏、生活习惯、消费习惯,还是对生活与消费的理解和认知,都存在差别。再者,“蹭老式消费”突然来袭,老年消费市场可能没做好准备,会出现争夺老年消费资源的情况,从而影响老年人生活。因此,“蹭老式消费”没有赢家,切忌盲目跟风。
@四川许兵:长者食堂、老年大学等本是为满足老年人群特殊需求而设立的服务设施,它们在运营过程中有一定的政府补助、税收减免,过多的年轻人参与可能会挤占老年人原有的消费空间,降低老年人的生活品质。这需要长者食堂、老年大学等场所采取分类消费,或分时段消费,或适当提高价格,通过这些方式来达到保护老年人权利的目的。
@王启东:年轻人挤入老年人的消费市场,实质上是年轻人的收入减少、消费能力在下降。这需要警觉,而不能遮掩,更不能视而不见。年轻人面对着住房婚恋工作等各种压力,社会各界要多关爱年轻人,让年轻人成为有能力敢消费的主力军,社会和国家才更有希望。
规范引导 实现共赢
@流年拾忆:“蹭老式消费”是否会干扰老年消费市场,要看是否有配套措施加以补充,比如规定如果年轻人也想来“长者食堂”就餐,需提前告知充值或以参与一定的志愿服务作为交换等。“蹭老式消费”是消费观念的转变,需加以规范引导,实现共赢。
@豫-张全林:对于“蹭老式消费”,无须过度担忧是否挤占了老年人的资源,因为在市场调节下,供需是可以实现动态平衡的。老年人和年轻人的共同需求,都可以被市场看到,也可以随着需求变化而不断调整供给。“蹭老式消费”无疑是在给市场发信号,提醒打破惯性思维,及时响应市场需求,进而实现最大限度的共享和多赢。
@蜀中闲人:“蹭老式消费”经济悄然而至,前景可期。作为商家,这是难得的商机,应该顺应需求抓住机会,趁“热”打铁,把年轻元素融入老年消费市场,用老年人的消费观影响年轻人的消费观,实现无缝衔接。
下期话题
日前,东莞某小学家委会未经全体家长同意,强行用班费给老师送礼,把“取消家委会”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有人认为,家委会为学生和家长服务,是学校跟家长之间的沟通桥梁,存在很有必要,但也有家长认为家委会存在各种乱象,理当取消。下期茶座,邀您聊聊“取消家委会”这个话题,您可在“温陵茶座”新浪微博留言,也可加入QQ群299935398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