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是清冽的秋风微微摇曳,烙月饼独特的香甜便在清朗的秋夜渗开。火炉架子里的余温在口齿氤氲,澄澈的月光洒在乡村的小道,抬起眼眸即是皓月当空,终是后知后觉:“中秋佳节已至。”
彼时的我浸润在乡村气息里,在咿呀背诗的总角之年对中秋的理解仍是懵懵懂懂。静谧的中秋夜,搬把小竹椅坐在家门口赏月,企图洞悉一些深奥的道理。或许是生于斯长于斯,团圆并不是那么强烈的渴盼。望着那轮明月,更多时候是“天涯共此时”的新奇感。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在中秋夜共同欣赏着一轮满月,思绪也不觉飘飞,散落到祖国的大好河山。
后来,为求学离开生活了十几载的小镇,也终是体会到了“月是故乡明”的浓浓思乡情。县城离老家五十公里的距离,却因学业繁忙被无限拉长,中秋之夜鲜少能团圆。托老乡寄来的烙月饼,绵延了故乡的温情。赏月的地点不再有一览无余的夜空,高楼林立逼仄了视野,却阻挡不了我对中秋圆月的追寻。细细品尝故乡的月饼,望着裹挟几分紫气的玉盘,不禁挂念起故乡的亲人,这一缕牵挂,循着记忆的小路向家蔓延。
青春成长期里的中秋夜,我忽而明白,所谓团圆,寄予了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祈愿与祝福。
博饼或许是中秋节的另一大活动,些许遗憾,我只参加过一两次。依稀记得博饼的场景,热闹的人海,清脆的骰子滚动声和欢声笑语,在中秋这一天格外火热,颇有“秋老虎”的韵味。谁都渴望“博”到状元,但若能获得一份小礼品,亦是极有参与感。而这项闽南特有的民俗活动的起源,众说纷纭,但当欢喜洋溢在博饼的现场,人们其乐融融,何尝不是另一种团圆?地缘将人们连接在一起,组成了社会大家庭。博饼把人们聚在一起,在中秋佳节分享喜悦,携手向着更幸福的未来前行。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中秋之月,达到了最圆满的状态,恒存于天地之间,年年都如期而至。在飞逝的时光里,中秋佳节很短,但人们对团圆的渴望却很深切。
“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团圆节的别名”,在历史的长河里历久弥新,当满月清辉拂走阴霾,“中秋”,已然成为“团圆”的文化代名词。
不久,我将奔赴大学的征途,故乡与我的空间距离将再次拉大。但愿下一次中秋佳节,能吃上一口家乡热乎的烙月饼,共赏一轮明月,于翘首间拥抱温情,世间的路都终将与“团圆”相逢。
(作者系永春一中高三年蔡尚思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