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3年09月28日

犹记故乡月

□颜纯钧(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经济不景气的年代,过节最多的记忆就是“吃”。在老家安海,早年过中秋其实是有一些民俗活动的,比如“跳火圈”“攻炮城”“捉鸭子”等等;但对孩子来说,最具诱惑力的当然还是“吃”。在闽南,过节的“吃”叫作“吃桌”。按照这个词的本义,想象着大人小孩围坐一起,张大嘴巴“啃”桌子,忍不住就会哑然失笑。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不管过什么节,“吃桌”的菜素有“五大盛”之称——意思是翻来覆去就那么五盘菜,印象中有糯米饭、焖芋圆、炒米粉、水圆汤……中秋节除了“吃桌”,也没什么能令孩子期待了;更没有哪个大人或小孩会有那种雅兴,眼巴巴等着月亮升起,然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普通人家过日子都很实在,月亮天天就在头上,故乡时时就在脚下,真没什么好稀罕的。

20世纪60年代,我上山下乡、上大学念书、留校当老师,从此离开老家安海。近六十年一眨眼过去,细想起来竟没有一次能再回去过中秋了。老人纷纷过世,兄弟各奔一方,如今再想起故乡的中秋,脑海中只剩下一片空白。想不起中秋月,却仍记着很多故乡月。那一般都是在夏天,我们家后院的砖埕上有一块很大的青石板。太阳下山后大人浇一盆水上去,干了后一摸冰凉冰凉的。夜晚圆月升起,洒下一片银光,海风吹到身上带来阵阵爽意。那时一家老小围坐在大青石板的长椅上“讲天捉皇帝”(闲聊)。说到什么有趣的,小孩子们夸张地大笑不止,那就是故乡留在记忆中最美妙的时光。等到夜深人静,隔壁家的堂叔就开始吹洞箫。我躺在床上,望着窗户那边的一片月光,听着幽远而凄美的南曲如水一般流淌。那时候,就会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心绪油然而生,长大后才知道那就是所谓的诗意了——我最早的艺术熏陶就是在故乡的月夜里得到的。

淡忘了中秋月,那也没什么;还记着故乡月,此生已足矣!

--> 2023-09-28 □颜纯钧(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46914.html 1 犹记故乡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