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女教师一学期被学生家长举报十几次”话题冲上热搜,再次引发人们对教育环境和教师权益的深思。近年来,随着社会上对师德师风等话题越发关注,一些涉及教师的不实举报有增加趋势,举报名目从违规补课、收受礼物,扩大到日常穿着、言行等,这让不少教师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如履薄冰。
不满老师把孩子的座位安排在教室后排就打电话投诉,认为老师工作没有做到位也投诉,“作业布置得太少”也成为被举报的原因……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全国多地都有类似的事情发生,更有甚者,前一天才正式办理入职,第二天就因“资历浅,学历只是本科,没资格当班主任”而被投诉。湖北女教师在春季学期被投诉十几次,理由是刚毕业就开车上班太招摇、在小孩儿面前吃外卖,最奇葩的是,有家长举报她“穿的裙子不符合人民教师形象,妖里妖气,不像正经人”……
不可否认,举报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客观真实的举报也有利于改进教育教学行为。但也应该看到,教师队伍中除一小部分真的存在师德师风问题,大部分教师是认真负责任的。扩大化举报导致的最直接后果,是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心被严重打击,一些教师为了避免被举报,选择明哲保身,连正常的批评都不敢进行,对于违规违纪现象听之任之。扩大化举报还会对学生成长产生负面影响。一旦被举报,这些教师就可能要花费大量时间来自证清白。同时,选择被动“躺平”后,很多学生的学习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和指导,这些问题会逐渐积累,最终影响学习成绩,进而影响个人成长。长此以往,将使得师生关系更加割裂,最终两败俱伤。正如一些网友对这种现象的评论:“劣币驱逐良币,最终可能会因为这些随意举报的家长导致教育水平逐年下降。”“前人砍树,后人暴晒。”“最终都会自作自受。”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扩大化举报”现象?可以说,是因为教育中由来已久的家校矛盾。近年来随着教育内卷愈演愈烈,部分家长内心滋生的压力和焦虑情绪,导致把对教育、教学上的期望全部转移给了教师和学校,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对老师进行监督,进一步导致了沟通和信任的缺乏,最终一有风吹草动就捕风捉影、上纲上线,投诉到学校和相关部门。此外,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传播速度的加快也为举报现象的扩大化提供了便利。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为教育事业付出了很多努力和牺牲,他们应该得到尊重和支持,而不是被无端地举报和诋毁。今年8月31日,在教育部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表示,要对教师的不实举报及时澄清,公开正名;对恶意歪曲事实,诽谤诋毁教师的蹭流量行为坚决回击,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笔者认为,当学校或相关部门接到举报时,首先应该对问题线索进行公正客观的调查和核实,对于不合理的举报,应当坚决驳回,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如果举报人涉嫌故意捏造事实举报他人,则可能涉嫌诽谤、侵犯名誉权等违法行为。被举报对象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收集对方恶意举报的证据;也可以依法起诉举报人,要求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当然,学校、教师也应加强和家长的沟通,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让家长和学生有合理的渠道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教育部门可以建立教师评价和监督机制,让学生和家长能够对老师进行公正的评价和反馈。
总之,要解决扩大化举报的问题,需要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家长、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相互之间多些理解、支持与包容,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让教师和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