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成都市纪委监委通报全市查处的6起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典型案例,其中一起两名官员漠视群众利益、消极应付群众被处分的案例引发关注。据通报,涉事两名干部负责辖区商铺店招优化提升工作时,未进行充分研究论证即采用“大拼音、小汉字”方案更换店招,面对群众多次反映店招更换后生意受到一定影响的情况,两人消极应付,未作实质性回应处理,造成不良影响。
“豌杂面”必须改为WAN ZA MIAN,“图文店”必须改为TU WEN……原本商家的店招以汉字为主,清晰明了,也符合汉字的规范使用要求;反而是两名干部“一声令下”地瞎折腾后,店招变成拼音,顾客一眼望去不知所云,影响了店招的辨识度,也对店家的生意造成直接的负面影响。汉字改拼音的这番离谱操作,着实令人摸不着头脑。
加强店铺招牌管理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比如有些广告牌破烂不堪,存在安全隐患,有些店招带有不良信息,或没有使用规范化的汉字。有些时候,为配合城市规划设计、提升城镇风貌,也会出现统一更换门头店招的情况。
近年来一些地方的店招整改之所以引发民怨沸腾,就在于其以管理为名,行瞎折腾、乱作为之实;其以管理者的个人喜好为出发点,不尊重商家意见,也未经过调研论证,直接推行某种审美奇葩的“统一店招”。比如上海市静安区常德路街道边店铺招牌整体被换成了黑底白字,被网友吐槽是“墓地风格”;西安市莲湖区四府街上店铺招牌被更换,原本红底白字的门头一夜之间变成黑底白字,让商家大呼“瘆得慌”……
店招作为商家的品牌标识,带有很强的个性化色彩,一些招牌还因为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拥有知识产权,已经成为驰名品牌,具有宝贵的品牌价值。形形色色、个性十足的店招也扮靓了街区,成为城市形象的一部分。当一些地方的管理者屡屡以“规范管理”为由对店招进行瞎折腾式整改,既是对招牌文化的破坏,对大众审美共识的冒犯,也是对商家自主经营权、对微观经济活动的一种干涉,严重的话会遏制经济活力。就像网友说的:连商家的店招都要管得那么僵硬死板,营商环境还会好吗?
瞎折腾式的店招整改,暴露的是权力傲慢下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为了城市美化等原因更换店招,不是不可以,前提是,是否经过调研论证,是否征求商家和市民意见?那些引发民怨的店招整改,无一例外都是管理者“拍脑袋”的决策,管理者说了算,以权力强制推行个人审美,本质上是脱离群众路线的官僚主义。简单粗暴地认为统一店招、整齐划一就是在提升市容市貌水平,则是一种做表面文章、虚头巴脑、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只会带来各种无意义的折腾、内耗和倒退,从那些离谱的店招整改就可见一斑,往往是改完被批评后又改回来,劳心劳力,浪费资源和精力。
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该休矣!整治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要驰而不息、持之以恒。城市管理过程中,权力应当遵循谦抑原则,要坚持权力为民服务的基本权力观,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试金石”,杜绝变“管理”为“长官意志”、变“决策”为“拍脑袋”。此次成都两名干部因门店招牌优化提升工作中漠视群众利益问题被处理,也给领导干部都提了醒:瞎折腾、乱作为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会被追责,脱离群众、折腾群众最终是要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