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3年10月24日

家庙诉史迹 灯火慰乡心

燕山黄氏家庙 (林良标 摄)

□郭烨佳

学生时代,我的老师总是如此教导我:“要了解一个村落的历史,不仅要研读文献,更要亲临实地。”而她给我的第一项功课,便是调研自己或亲人的家乡。

仔细想来,我似乎从未踏足过奶奶的故土。于是,我便将奶奶曾经生活的燕山村作为考察的目的地。从书斋走向田野,从城市进入乡村。我踏上前往南安燕山村的路途,寻找奶奶年轻时的足迹,尝试更为深入地了解这个我未曾熟识的村落。

犹记得初到此地,奶奶年少时所居住的老厝已饱经风霜。斑驳破碎的墙壁,诉说着历史的痕迹。那旧宅依旧,只是人去楼空,可祖辈的相片仍留存于客厅之中,化作永恒的精神存在,提醒着返家的游子追根溯源。

从老厝走出,沿着小巷,悠然地漫步于古街之中。温暖的阳光照拂在人们的脸庞,滋养着似我一般的回乡之人。或许是冥冥之中的指引,顺着光线最为聚集之处望去,我邂逅了那座书写着黄氏祖辈辉煌的家庙。

燕山黄氏家庙,坐落于南安市丰州镇的燕山村内,其始建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该家庙为泉州名祠之一,建筑坐西向东,被称为“百柱庙”,内有柱子102根,比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百柱殿)还多16根。2013年,燕山黄氏家庙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闽南的乡村中,宗祠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明清时期,宗祠不仅是记录着祖先印迹的场所,也是处理宗族内部事务的议事平台,而家庙同样有着相似的功能,更是奉祀祖先,以供族人表达思念的场所。

与宗祠的不同之处,在于家庙的建造者大多为高官。在燕山黄氏家庙的侧门拱柱上,有这么一副对联:“燕北山川钟间气,闽南德泽有遗思。”短短几字,便道出了燕山黄氏始祖——忠勇公答剌真自燕山入泉,为官受当地百姓爱戴,而后入籍南安的历史故事。

家庙之中,百柱林立。精美无比的浮雕和彩绘装饰着建筑,正门匾额上的“黄氏家庙”乃明代书法家张瑞图的墨宝,与忠勇公端庄正气的肖像映衬,彰显出燕山黄氏家族从古至今的璀璨故事。

每年的正月十五,家庙都会举行盛大的元宵灯会。“漫道武荣州,至今犹有弦歌化;每逢上元日,到此曾闻钟鼓声。”元宵灯会期间,庙内必定悬挂这副对联。根据《燕山黄氏谱牒汇编》的记载,这副对联是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时任知县的夏汝砺莅临参观庙会时,受当地黄氏族人的邀请而写,可以说是数百年来燕山黄氏家庙灯会之盛况的真实写照。

元宵佳节,分散在外地的黄氏后人汇聚一堂。人们举灯而来,张灯结彩。添丁、敬祖、祈福,是燕山黄氏家庙元宵灯会的三大主题。节日期间,热闹非凡的家庙内会悬挂起历代考中科举、出仕为官的先祖遗像,并准备清果、糕点,供筵祭祖。

丰州燕山的传统灯会,还有不少充满趣味的习俗,如“钻灯脚”“讨花枝”“乞龛前灯”等。灯会进行时,燕山派下的黄氏新婚夫妇会在家庙内的花灯底下穿行,以求添丁添福。忠勇公神龛前则有七盏琉璃花灯,讨得花灯的族人可以获得最为真挚的祝福。

“火树银花元夕夜,彩灯万盏熠霞流”。拥有百柱的古建筑燕山黄氏家庙,以及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灯会习俗,诉说着燕山村悠久的历史传统与浓厚的家庙文化,更沉淀着凝聚乡情、传承祖德的人文精神。巍峨的家庙和百根柱寄寓着人丁兴旺的美好祈愿,将代代风骨存于庙中,又通过祭祖、灯会等大型的周期性宗族活动而沿袭至今。

据闻,闽南民间喜欢用“柱”来代表一个家族的分支,而闽南话中的“灯”则与“丁”谐音。燕山与黄氏,柱子与花灯,这些元素是家族的根茎,亦是情感的纽带。老宅、家庙与灯会三者交织,呈现出中国人酌水知源、慎终追远的思想意识,表达着宗族枝繁叶茂的期盼,也是闽南乡村重要的传统文化现象。

在乡民的心中,燕山黄氏家庙并非仅是一座古老的建筑,更是代代相沿的乡族精神。游走在外的乡人,在先祖故里、灯火绮丽中寻求到了依归,而爱乡思乡的情愫汇聚于此,也令闽南乡村的宗族文化得以绵延不绝、经久不衰。

--> 2023-10-24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50047.html 1 家庙诉史迹 灯火慰乡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