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已过,冬日渐近,天气越来越冷,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逐渐升高了。其中脑出血尤其需要提高警惕,它的特点是起病急、变化快、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后果很严重。
脑出血后急救措施
福医大附二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叶励超介绍,脑出血俗称脑溢血,属于“脑中风”的一种,是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一种常见的严重脑部疾病。脑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动脉瘤或血管畸形及不良生活习惯等。
脑出血的常见诱因有突然情绪激动、过度用力、过度劳累等,因此大多在活动中发病,发病后进展迅速,临床症状迅速加重。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言语不清、眩晕、肢体瘫痪、肢体抽搐、大小便失禁、意识障碍并逐渐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
家庭出现脑出血病人后,家属应立即让病人平卧,将其头部稍稍抬高,偏向一侧,解开上衣扣、松解衣领和腰带,有假牙的取下假牙,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和呕吐物,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天冷时要注意保暖,切记不要自作主张给药,同时迅速拨打120急救电话。
还可用冷毛巾覆盖病人头部,因血管在遇冷时收缩,可减少出血量。病人昏迷并发出强烈的鼾声,表示其舌根已经下坠,可用手帕或纱布包住患者舌头,轻轻向外拉出。在送病人去医院途中,车辆应尽量平稳行驶,随时注意病情变化。
高危人群应注意什么
目前已经进入深秋,是脑出血的高发期,这是由于气温变化影响了人体神经内分泌的正常代谢,毛细血管痉挛性收缩和脆性增加引起的。
叶励超提醒高危人群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健康规律的作息,尽量避免晚睡晚起,不熬夜,尽量少抽烟,少饮酒,加强运动。饮食上少油腻,少量摄入多糖类食物。
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人群,除了上述预防措施外,需要服药治疗的人群,特别是高血压,应当有规律地吃药,切记不能间断,不规律很容易造成原有疾病控制不佳,极可能诱发脑出血。
深秋昼夜温差较大,注意带上保暖外套,晚上气温过低时,血管会收缩,引起血液循环不畅,或者血压增高,增加脑卒中风险。此外,早晚多喝1杯水。凌晨血流较慢,是脑卒中的高发时段。早晚分别喝一杯温开水,能稀释血液。
□本报记者 张沼婢 实习生 张德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