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传》是冯至先生撰写的关于诗圣杜甫的长篇传记。冯至作为一个诗人,一个老派文人,却以一名史学家的细致和严谨,立体而全面地描绘了诗圣杜甫的一生。在书中,冯至以平易朴素的文笔,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诗中圣人,触及诗人的真实人生。
公元712年,杜甫生在河南巩县。母亲在他降生后的几年内便死去。幼年时,他曾经有段时期寄养在洛阳的二姑母家里。“这姑母是一个事事都舍己为人、不懂得自私的女子。”有一回,杜甫和姑妈的儿子同时染上时疫,她总是先照顾没有母亲的侄儿。结果杜甫恢复健康,儿子却死亡了。杜甫长大后,这段故事成为他心灵上一个沉重的负担,在他生活的开端暗暗涂上了一层悲剧的色彩。
杜甫在他三十五岁(746年)时来到长安。在他四十岁左右,正是唐代号称治世而乱世的种子已到处萌芽的时代。杜甫看到士兵出征时,他们的父母妻子拦道牵衣,哭声震天,写出他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诗《兵车行》;看到杨氏姊妹荒淫无度的生活,杜甫难以忍受,毫无顾忌地写出《丽人行》,描画她们丑恶的行为……这是杜甫在长安的真实收获:仕进要求的失败认识了这个政治集团的腐败,由于某种原因自身的饥寒接触到人民的痛苦。
杜甫见识了开元盛世,与李白、高适交游,参与诗人的狂欢,写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豪迈的句子,而他的成熟、他风格的形成还是安史之乱后。他的生活陷入颠沛流离,如冯至先生所说:“这对于杜甫还要有所等待,等到他丧失了裘马,同时也放弃了放荡与清狂的时候。”《兵车行》后,他加深了对现实的理解,诗范围扩大了,一再有对战争对权贵的诘问和控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兵荒马乱中的杜甫生活艰难,但他还是为百姓的疾苦发声。安史之乱后,他的日子穷困,身体多病,几乎成了个残废的老人。在夔州述说他自己的情况:“我多长卿病,日夕思朝廷。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孙城。”而他的诗艺益发精进。“杜甫运用五古,无论是叙事、抒情还是写景,都发挥了五言诗最高的功能。”冯至先生是诗人,一语中的。他对杜诗的评价非常精准。杜甫的山水诗是写实的,他的叙事诗也是写实的,用白描的手法记录了时代。
公元763年,轰动一时的安史之乱勉强结束。杜甫听说收复河南、河北,一时惊喜若狂,觉得从此可以不在异乡流浪,有希望回到故乡,写出“平生第一快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诗的内容无论是广泛性还是深刻性都超过了他以前的和他同时代的诗人作品,且不论是在多么困苦中我们读杜诗总能感到一种乐观的精神。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只有广阔的胸襟,才能以这样壮丽的景色来衬托诗人所处时代的艰辛与个人深沉的情感。经历苦难而不抱怨,看清生活又直面生活,杜甫潦倒的后半生积极面对着,还用自嘲诗文吐槽着现实的不如意,即使是贫病交加的最后的人生里,杜甫依然忧国忧民,表达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与崇高的仁爱精神。后世的读者,仍能从其滚烫的诗句里,触摸到一代诗圣的铮铮铁骨与悲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