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一种食物,会让你想起一个人、想起家、想起甜蜜的小时候,甚至想起曾经历过的困苦生活?在很多人的食物列表里,会有一样不想再品尝的寻常食物,不是因它的味道,而是里头藏有一段令人黯然神伤的故事。
家人都知道,我对方便面敬而远之,别说是吃,就连闻到味道,我的胃也会莫名地难受。20世纪90年代初,我在晋江市金井镇围头村教书,村庄离镇区有八公里,我只能选择住宿。学校的公用厨房里有两个蜂窝煤炉,煮一顿饭要排半天队,我就买来一个电炉丝式电炉。煮什么呢?当时有一种方便面价格便宜、面饼大、味道鲜香,我经常用它解决吃饭问题。
家里经济条件不好,煮方便面时,我一般只撕一小块干紫菜放进去,偶尔奢侈一回,才会往面汤里放一条火腿肠或加一个蛋。当时的工资不高,我的生活费用更低,一般每月不超过100元,但令我自豪的是,每个月都可以攒下不少钱补贴家用。连续三四年以方便面果腹,实在是吃怕了,我就买来一个电饭锅,每天熬煮粥饭,结束了与方便面为伴的日子。
而我的大哥不吃猪内脏,则是另外一个故事。1988年,未满16周岁的大哥到南洋投靠堂亲。一去经年,直到1996年才第一次返乡,母亲很是高兴,特意买来当时市场上售价较高的猪心,做了道美味的莲子炖猪心。没想到大哥看到一盅猪心,摆摆手说:“我不敢吃。”生怕母亲不信,大哥讲起了在异国艰难谋生的经历:为了积累做生意的本钱,只能从吃的方面节俭。当地人不喜欢吃猪内脏,猪肝、猪心、猪腰的价格极其低廉,大哥就把猪下水轮番买来烹煮。现在,他对猪内脏唯恐避之不及也就不难理解。
说到我的弟弟,他则最不爱吃地瓜干汤。老家金井镇的农田大多为海边的沙地,无法种植水稻,地瓜成为主粮。盐碱地种出的黄皮黄肉地瓜里含有天然的盐分,肉质结实,是制作地瓜干的好品种。虽然地瓜干比鲜地瓜的保存时间长,但到了清明前后,容易因受潮而滋生米蛾,煮熟后直接浮在汤面上,年幼的弟弟经常是一边吃一边掉眼泪,还经常把“以后我要天天吃白米饭”这句话挂在嘴边。长大后,弟弟倒是经常吃鲜地瓜,但对地瓜干却是敬而远之。
很多被嫌弃的食物背后,都隐藏着一段往事,承载着岁月走过的痕迹。有时想想,其实食物是在为我们守护一段伤感的往事,呵护脆弱的自尊,保护着心底最深处的坚强。也许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会慢慢与往事妥协,与食物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