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通车总里程4168.89公里,路网面积密度达204.9公里/百平方公里,域内拥有14个落地互通和4个枢纽互通……
近年来,南安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四好农村路”的重要指示精神,把握叶飞将军给家乡题词“修好公路 发展经济”的深刻内涵,抢抓乡村振兴发展的大好机遇,发挥海外侨胞及工商实业优势,全面推进农村公路建管养运高质量发展。
用“活”政策强基础
南安农村公路长3748.98公里,乡镇、建制村公路通达率、通畅率、硬化率均达到100%,公路通达和畅通水平显著提高,这得益于南安活用政策,持续加强农村道路建设。
据悉,南安扎实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政策扶持和审批服务优化。该市突出政策导向作用,明确农村公路建设标准和县级补助政策,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公路扶持力度,对山区乡镇项目按市镇7∶3分担、重点山区按市镇8.5∶1.5分担、其他乡镇项目按5∶5分担。同时,该市通过镇、村打包机制,明确农村公路小型项目服务可从政府采购网上超市选择。分级分类制定“主题式”“情景式”审批流程,将施工建设项目清单嵌入南安市工程建设项目智慧导办平台,农村公路施工许可由7天变成即办,招标备案由2个工作日变成即办、网办。
值得一提的是,为强化隐患排查密度和强度,南安对交通量比重较大的路线实施动态管理制度。据悉,南安2020年至今共完成提级改造96.69公里、养护专项112个,县级财政对安保设施按照每公里1万元给予补助,完成安保设施安装138公里。分两批对全市724座桥梁进行检测建档立卡,完成危桥改造27座,实现项目库动态清零。2022年已完成所有乡道检测工作。
盘“活”机制强体系
10月7日,南安召开推进省级 “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工作部署会,持续把控“四好农村路”建设全流程。
“我市持续完善覆盖县乡村三级路长制机制,每季度都会召开路长联席会议,力求做到全流程、全方位的把控与监管。”南安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市还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群众参与、综合治理”的治理方式,将爱路护路要求纳入乡(村)规民约、乡风文明范畴,积极开展路域环境整治,建立乡村道专管员协助执法机制。同时,该市大力推广农村公路管理信息APP,形成固定日常养护巡查频次,强化隐患路段和危桥排查整治,综合运用“双随机”“一月一普查”和“抽检监督、源头管理”等监管机制全程动态监管。
此外,南安以路长制、乡村道专管员制度搭建网格化平台,精准延伸管养“触角”,通过整合乡镇乡村道落实养护工程包、强化“四好农村路”示范县(镇、村)创建等方式,不断升级道路养护模式。截至目前,该市为农村公路投保115万元,灾毁保险快速查勘,“杜苏芮”台风后迅速获赔,有效投入灾后重建。日常养护与专项工程结合,实施256公里养护专项工程;7个乡镇先后获评为泉州市级“四好农村路”示范镇,其中蓬华镇被选为全国“四好农村路”观摩推荐点,数量居泉州各县(市、区)首位,评选县级示范村19个。
激“活”产业强运营
“13路公交车特别方便,早上坐公交车去卖菠萝,买点家用品再搭车回家做午饭,一点儿不耽误。”正在赶集的东田镇村民刘阿婆说道。据悉,每逢农历初四、初九,东田镇有赶集惯例。村民清晨就去采摘菠萝,摘满两筐凑一担,挑到公交站坐公交车去赶集。城乡公交,记录了一个个乡村振兴、农民致富的奋斗场景。
“我们目前现有379个建制村中,采取班车运营服务165个、公交运营184个、区域运营30个,通客车(覆盖)率达100%。”南安市交通运输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道,该市出台惠企政策,落实对农村班车800元/辆的一次性补助、区域运营班车每年5万元/辆补助。2021年以来开通首条城际公交线路,117路公交开进眉山乡并向内延伸,惠及群众近1.3万人。
据介绍,该市大力畅通物流路、打造产业路。一方面,全力推进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体系建设,引进“四通一达”等15家知名快递企业,末端网点600个,邮政快递覆盖全市,实现县、乡、村物流网点3个100%全覆盖。同时,创新打造特色农业大镇和乡村红色旅游景区通达路线,其中,县道X331沿线串联蓬华镇山城村等红色资源、3A级景区天柱山香草世界等景点;县道X325贯穿九都镇全镇区,有机融合沿线滑翔伞训练基地等文旅资源,打造“山美生活IP”文旅度假小镇。(陈瑞萍 陈鑫炜 吴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