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三将迎来立冬节气。秋冬季节,天气渐凉、空气干燥,是慢性支气管炎的高发季节,多表现为咳嗽、咳痰、喘息等,因多发于老年人且经久不愈,又称“老慢支”。
中医认为,“老慢支”的发生和发展多因外邪侵袭、内脏亏损,导致肺失宣降引起的,也与吸烟、空气的污染、感染、年龄和免疫功能低下等诸多原因有关。本期“养生”采访老中医,从中医角度详解秋冬季节如何更好地防治“老慢支”。
□本报记者 许文龙 实习生 汤佳怡/文 CFP/图
影响生活质量
诱发其他疾病
据统计,我国有将近3000万人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患病率达到3%—5%,而且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其中5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达到24%。此病发病缓慢、病程长,反复发作。对抵抗力较差的老年人来说,每到秋冬季节“老慢支”会频繁发作,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老慢支”的主要症状是咳嗽、咳痰、伴或不伴有喘息,急性加重的时候系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突然地加重。一般以晨间咳嗽为主,随着病情的发展,咳嗽的症状渐渐也会在睡前出现,睡眠时可伴有阵咳或者是排痰。清晨排痰较多,起床后或者体位变动可刺激排痰,会咳出白色黏液性或浆液泡沫性痰,偶尔还会带有血丝。
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的肺部也会受到影响,出现阻塞性肺气肿,引起不同程度的气短,尤其是在活动后,这种气短症状更为明显。当“老慢支”合并哮喘时,在急性发作期,患者常出现喘息的症状,并常伴有哮鸣音。
对于“老慢支”反复发作、长期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的患者,肺功能会进一步下降,从而发展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甚至肺源性心脏病。中到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由于血氧低,会出现胃肠道的淤血,患者出现食欲下降、饮食减少、体重减轻。同时对于很多病人来说,后期合并严重的骨质疏松时,会出现全身的骨骼疼痛,带来很多痛苦。
所以,如果家里有老人患上了该病,就要到医院及时治疗,以免病情加重。
病因为主在肺
也与脾肾有关
泉州市医药研究所原所长、中医主任医师苏齐介绍,“老慢支”在中医学中的病名叫“咳嗽”“痰饮”“喘证”等,病因大致为以下两点。
外因。外感风寒暑湿燥火之邪,邪气从口鼻或皮毛而入,使肺为邪束,不得肃降,肺气上逆而咳嗽,或邪化热,灼津生痰,令人咳嗽。这与现代医学认为的与大气污染、吸烟、感染、过敏、气候等因素有关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内因。多因脏腑功能失调,体质下降,抵抗能力不足,影响肺而发病,现代医学认为“老慢支”的病因极为复杂,迄今尚有许多因素还不够明了。
苏齐解释,不论是外因还是内因引起,其病变部位主要在肺,肺气失于宣肃,肺气上逆而发为本病,属中医学的咳嗽范畴。其中急性支气管炎多属外感咳嗽范畴,“老慢支”多属内伤咳嗽范畴。
外感咳嗽起病多急,病程较短,伴有表证咳嗽气粗声高,痰不多,每由喉痒刺激而咳,临床以表证实证热证居多;内伤咳嗽起病多缓,病程较长,往往兼有各脏腑功能失调的里证,而无邪犯肌表的症状,临床表现久咳不愈或反复咳嗽,咳声底弱,痰稀色白量多,以虚证,里证、寒证居多。痰质胶固稠黏色黄或量多不易咯者,则为热证。
另外,一些患者往往脾阳不足,脾失健运,饮食不能化为精微,痰湿则内生,此为生痰之源。还有患者由于肾气不足,气不得归原,则出现气短、气喘。
综上所述,“老慢支”的病位虽然在肺,但与脾、肾的关系较为密切,多属本虚标实证,以肺脾肾虚损为本,以痰阻气为标,正气不足,外邪入侵,引动伏痰壅肺是反复发作、急性发作。
根治实属不易
积极预防复发
●防寒保暖 预防感冒
“治疗‘老慢支’的方法和药物不少,但根除不易,贵在积极预防复发。”泉州医高专附属人民医院中医主任医师张振辉介绍,“老慢支”最易感冒,而且最怕感冒,每发生一次感冒病情总要有所加重。因此,秋冬时节,积极预防和治疗感冒是防治“老慢支”的重要一环。
中医学认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要注意天气变化,及时保暖,避免感冒,“老慢支”患者可服一些中药预防感冒,如玉屏风散、黄芪制剂等以增强免疫力。少去人群聚集的地方,在低温天气或粉尘较多时佩戴口罩,如果遇到多雾天气,则选择室内活动,尽量不要外出。在家中不仅要做好必要的个人防护,也要保证室内环境卫生、保持空气流通。
●合理膳食 调养脾胃
张振辉建议,预防“老慢支”,在食疗方面应多选用具有健脾、益肺、补肾、理气、化痰的食物,如枇杷、橘子、梨、百合、莲子、杏仁、蜂蜜等;忌食海鲜油腻之品,少吃带鱼、虾、蟹、肥肉等;少吃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胡椒、葱、蒜、韭菜等辛辣食物;菜肴调味也不宜过咸、过甜,冷热要适度。“老慢支”患者每天排出的痰很多,消耗了不少蛋白质,宜适当补充高蛋白质饮食。久咳体虚的老人,只宜清补,不宜峻补,以防助湿生痰,反生他变。
调养脾胃是预防“老慢支”急性发作行之有效的方法。金元时期的著名脾胃病学家李东垣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胃主受纳水谷;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有病,升降失常,运化失职,可致以湿聚生痰,痰浊阻滞,直接影响着肺气的宣发与肃降,所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一经外感则导致“老慢支”的急性发作。
“老慢支”的病人普遍存在肺脾虚损的情况,调理中焦、补气健脾是中心,因为脾居中州,乃为枢纽,只有脾胃之气旺盛,才能协理其他四脏。因此,调养脾胃防治“老慢支”是从中医辨证论治与整体观念发展而来的重要方法,患者可在中医专家的指导下选择、配制适合自身的中成药和膏方调养身体,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防止“老慢支”的急性发作。
●科学锻炼 舒畅心情
对“老慢支”患者来说,虽然运动很“辛苦”,但体育锻炼还是不可少的。“老慢支”患者可选择在室外气温相对较高的9点到15点间进行快走、慢跑、呼吸操、打太极等运动,达到锻炼呼吸系统的目的。
适当进行呼吸训练,呼吸训练能改善肺部、呼吸道和胸腔等器官组织的功能,常见如吹气球、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进行训练时,最好选择空气清新、环境幽雅的场所,如公园、树林等。
对于“老慢支”患者来说,腹式呼吸法可谓是最好的锻炼方法,同时也是最好的辅助咯痰方法。患者可以在吸气时尽量让腹部隆起,然后在呼气时再尽力呼出吸入的空气让腹部凹进去。当患者在呼气到胸腔部位时,随着气流主动进行咯痰。腹式呼吸法能帮助“老慢支”患者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同时能增加患者的肺活量,并达到减少“老慢支”发作的目的。
苏齐指出,情绪波动也是“老慢支”的重要因素之一。古代就有“悲伤肺”的记载,意思是长期或者过度悲伤都会损伤肺气。另外,情志和肝关系密切,比如生气、郁闷、忧愁都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从而阻碍肺气的清肃畅顺,引发咳嗽、咯痰、气喘的支气管炎症状。因此,要保持稳定、舒畅的情绪,对支气管炎的防治有重要的作用。
■本期医学指导
苏齐 泉州市医药研究所原所长、中医主任医师,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实践及医学科研与教学工作。对以科学、全面的观点看待和运用养生方法,并运用中医中药治疗疑难病症有较成熟的诊疗经验与独到的疗效。
张振辉 泉州医高专附属人民医院中医主任医师,曾任全球执照中医师联合会理事、世界传统医学研究会国际委员,擅长治疗红斑狼疮、皮肌炎、白塞氏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