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工业和信息化部2日对外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在特种、制造、民生服务等场景得到示范应用。
工信部表示,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前期已有一定基础,但在关键基础部件、操作系统、整机产品、领军企业和产业生态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弱项,需要加强政策引导,集聚资源推动关键技术创新,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
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确保核心部组件安全有效供给。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在特种、制造、民生服务等场景得到示范应用,探索形成有效的治理机制和手段。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产业加速实现规模化发展,应用场景更加丰富,相关产品深度融入实体经济,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新引擎。
指导意见部署了突破关键技术、培育重点产品、拓展场景应用、营造产业生态、强化支撑能力五方面任务。(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