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时值金秋,泉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第八次代表大会今日拉开帷幕,再次点燃全市科技工作者的热情和激情!
政治引领坚强有力,科协组织不断完善,科技人才荟萃云集,科普活动有声有色,全民科学素质持续提升……翻看过去五年的“答卷”,泉州市科协事业蓬勃发展、成绩斐然。
五年来,市科协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科协的关心指导下,团结动员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在促进科技进步、经济繁荣、社会发展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高质量完成泉州市科协第七次代表大会确定的各项任务,为建设“海丝名城、智造强市、品质泉州”贡献力量。
五年来,市科协扎实发挥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不断增强科协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获评中国科协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示范单位、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工作基地、创新驱动助力工程优秀试点单位、全省科协系统先进集体、省级文明单位等荣誉,连续11年获评全国科普日优秀组织单位,助力泉州获批国家创新型城市和首批“科创中国”试点城市。
□本报记者 吴宗宝 通讯员 王晓珠
关键词一:高举旗帜
持续提升科协政治“领航力”
只有坚定政治定力,才能始终保持科协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
一直以来,市科协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机关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坚持把思想政治引领贯穿科协工作全过程、各方面,以争创“五好党支部”、模范机关创建为载体,五年来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同频共振,是科协持续增强“领航力”的重要法宝。五年来,市科协扎实开展“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和“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深入实施“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行动和“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累计解决群众实际需求63项。
疾风知劲草,烈火淬真金。面对疫情“大考”,市科协严格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迅速行动、勇挑重担,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战斗姿态冲锋在第一线、战斗在最前沿。科协机关党员干部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化身“志愿红”和“抗疫白”,深入南安19个村(社区),下沉丰泽圣湖社区、晋江涵口村,服务群众1万多人,开展核酸检测17万多人次,受到群众广泛好评。市科协机关党总支被市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基层组织犹如肌体的“神经末梢”,“神经末梢”灵敏、强健,组织体系的经脉气血才能畅通,肌体才能坚强有力。市科协推动科协组织向企业、园区、学校延伸,成立首家高校科协联盟,新建企业(园区)科协184家,企业科协总量达680家;“接长”服务手臂,吸纳584名“三长”(医院院长、学校校长、农技站站长),进入县(市、区)、乡镇科协领导机构兼职挂职,实现“三长”兼职全覆盖。
关键词二:科技创新
持续强化科学技术“生产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把好城市创新发展‘方向盘’”“充分发挥创新人才作用,激活城市创新发展‘主引擎’”……在2023年泉州市创新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光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姚建年留给泉州宝贵建议。
这次大会,泉州邀请了姚建年、刘嘉麒、谢华安、高从堦、张全兴、欧阳钟灿、郭光灿等7位院士与会或通过视频方式出席,就如何加速推动泉州创新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金点子”,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事实上,院士专家“云集”泉州,这些年逐渐成为常态。这得益于2020年6月,泉州市被中国科协确定为全国首批22个“科创中国”试点城市之一,为泉州创新发展添了一块含金量高、影响力大的金字招牌。
以此为契机,市科协积极搭好平台、架好桥梁、当好红娘,探索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催生了一系列“化学反应”——建成学会创新驱动服务站国家级7家、省级26家、市级11家;柔性引进院士33名、领衔专家72名服务经济建设,签约院士合作项目35个、专家合作项目82个,总投资额约4.97亿元;2家产业研究院入选中国科协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
如何将院士专家“所能”,与企业“所需”精准对接,打通泉州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断点堵点?市科协持续汇聚科技创新要素资源,对接7个中国科协“科创中国”产业科技服务团,为院士专家与泉州企业开展技术对接牵线搭桥;邀请钱锋等院士82人次、海内外专家429人次开展“院士专家泉州行”“海智专家泉州行”等系列活动,为产业注入发展“新动能”。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市科协主动融入全市人才工作大局,积极推荐科技工作者参评省特级后备人才、省优秀青年科技奖、省运盛科技奖、紫金科技创新奖、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最美科技工作者(团队)等,开展泉州市“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刺桐科学传播学者遴选等,评选刺桐科学传播学者4批198人次、全市最美科技工作者10名、提名10名,激发科技人才的荣誉感、自豪感、责任感。
以平台聚才,让人才价值与产业发展产生“最大效益”。市科协积极探索柔性引才有效模式,大力推进建设院士工作站、特级人才创新实验室,累计推动新建及重新认定市级院士工作站31家、特级人才创新实验室9家、专家工作站69家,实现11个县(市、区)全覆盖,获评全国模范院士工作站1家、省级示范院士工作站9家。
关键词三:学会活力
持续提高学会服务“保障力”
“这场科普讲座诙谐幽默,灵动又接地气,展现了泉州人睿智果敢、勇于拼搏、敢闯善赢的‘福狮’精神,受益匪浅!”今年10月,东海科普大讲堂推出以“泉州福狮精神,绽放时代之光”为主题的科普讲座,得到了观众的好评。
2022年5月以来,市科协联合有关部门,组织市级学会专家学者轮流主讲,以讲授百姓身边科普知识为主,并配套相关系列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16场,吸引逾3000人到场参与、222.14万人次线上收看。
科普讲座备受青睐的“热度”,得益于市科协不断强化学会科普工作。其中,发动各学会发挥专长,打造“科技社团讲科普”活动品牌,持续开展东海科普大讲堂、科普微视频大赛等活动,受众人数超243万人次。
惟改革创新者胜。市科协以行之有效的改革,进一步增强学会服务效能。
——突破学会发展瓶颈。按照理、工、农、医、交叉等五大学科分类管理市级学会,引导学会选好配强理事会,通过多种形式,提升学会服务能力。深化市级学会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改革,引入退出机制,激活“休眠”“半休眠”学会,推动市级学会按期换届。对于参与社会组织评级达标和绩效考评优秀的学会给予奖补,先后推动6个学会获评5A级社会组织。
——活跃学会学术交流。搭建多层次学术交流平台,打造学术高端品牌,连续3年举办“科创中国”纺织鞋服产学融合会议。同时,举办中国国际时尚创意论坛、第二十一届省科协年会、东南科技论坛等全国性或区域性学术交流活动39场;指导市级学会举办学科学术会议、科技论坛75场。
——提升汇智资政能力。依托全国学会的院士专家资源,强化战略咨询智库建设,聘请陈学东等7位院士为市政府经济顾问。同时,组织学会开展建言献策课题研究98项,获财政资助课题39项。
——破解学会党建难题。建队伍、抓培训、搭平台,定期召开年度学会工作暨学会党建工作、科技社团党委会议,加大科技社团党建力度,规范科技社团兼合式党支部管理,推动成立兼合式党支部65个,覆盖率达97%,指导兼合式党支部发挥在科技社团中的政治核心、思想引领、组织保障作用。
关键词四:科学普及
持续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生长力”
创新绽放于科学的土壤,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离不开科学普及的力量。
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市科协推动出台了《泉州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以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为主要目标人群,开展了五项提升行动。同时,实施科技资源科普化等五大重点工程,构建完善的科学素质建设体系。2022年,我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13%,位列全省前茅。
市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竞赛规模及影响力不断扩大,参加省赛成绩连续5年位居全省前列。承办第38届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开拓科技竞赛新平台,新增举办市级青少年创意编程及智能设计比赛、无人机大赛等赛事。开展中小学生科普研学活动,建成216个社区科学工作室和校园创新工作室,助力“双减”政策落地见效。动员社会力量举办科普关爱“三个一”系列活动,提升青少年科技素养,确保薄弱地区、边远山区青少年享受优质科普资源。
“真是大开眼界,第一次见到这么有趣的实验,还有科技感十足的无人机、‘会跳舞’的机器人,现在更加喜欢科学了!”今年10月20日,在参加泉州市“启梦者”基层科普巡展活动后,南安市昌财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詹慧玲点赞说道。作为“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之一,泉州市“启梦者”基层科普巡展志愿服务项目已打造成全国有影响力的志愿服务品牌。
不止于此,今年我市还在鲤城、石狮、德化开展“银龄科普行动”试点,明年在全市推开。力争到“十四五”末,“银龄科普”覆盖全市乡镇(街道),实现老年人数字技能稳步提升。目前,市科协已打造“刺桐科普传播学者”下基层、急救科普“六进”等科技志愿服务品牌32个,获评省级科技志愿者服务品牌2个。
科普场馆建设方面,市科协着力打造现代化科普场馆体系。其中,全国首创科技馆展教工程PPP建设模式,市科技馆新馆累计接待群众107万人次;认定科技馆分馆6家;市科技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等5个科普教育基地获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林俊德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被中国科协等七部委认定为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晋江、鲤城、石狮、安溪先后获评2021—2025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全市累计开展科普活动近5600项。
关键词五:科技惠农
持续增强乡村振兴“驱动力”
科技惠农,力促乡村振兴。
市科协借助学会资源、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实施“百会帮百村”行动,动员科技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促成64个学会(协会)与77个行政村结对,实现精准帮扶。组织开展“万人科技培训”工程,根据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113个,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3512人,提升农民的科学素质和生产技能。
科技小院模式,更能借智作为。我市发挥科技小院科技服务基层农业的示范引领作用,组织科技人员53人、导师58人、研究生87人驻地研究,开展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和人才培训,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服务农户,带动相关产业就业200万多人。在全市创建入选“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6家,其中,永春芦柑科技小院、南安蜜蜂科技小院先后获评“福建省优秀科技小院”。
回首五年路,踔厉奋发的足迹历历在目。姚建年院士寄语泉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泉州市科协在过去五年里,聚力科创赋能,推动科技经济融合发展,聚力科普为民,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聚力人才发展引进,培育优秀科技人才,为泉州科技创新发展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展望新征程,笃行不怠的科技工作者砥砺奋进。市科协负责人表示,下一阶段,将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科技创新和科协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切实履行科协“四服务”职责,团结和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创新驱动发展、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和市委、市政府决策服务,为传承弘扬“晋江经验”,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泉州实践贡献科协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