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鱼共生 鱼粮双赢》追踪
金秋时节喜丰收。昨日,一场别样的庆丰收活动在南安英都镇良山村坂埔古厝热闹上演——稻田竞摸鱼、能手赛割稻、共建村拔河,一时间,丰收的喜悦随着人头的攒动,传遍整个山野和田间地头。
□本报记者 黄耿煌 陈灵 通讯员 黄小燕/文 陈小阳/图
“稻鱼共生”双丰收 亲子田间享农趣
“我抓到了,我抓到了”,在一片稻鱼共生的水田中,10位“新时代好少年”跟着家长卷着裤脚、踩着泥巴,低头寻找“狡猾”的黄金鲫鱼,突然一声欢呼声响起,众人既羡慕又大受鼓舞,睁大眼睛继续跟鲫鱼斗智斗勇,溅得满身泥巴也不在意。很快,一条条黄金鲫鱼在一声声欢呼中应声入桶。田埂上,协办活动的泉州市摄影家协会摄影师按动快门,记录下一个个喜悦瞬间。20分钟的比赛结束,洪雅文和洪礼宗家庭队捉得4.75公斤鲫鱼,以50克的优势夺冠,收获了4袋稻米,当晚的鱼米晚餐食材齐了。
良山村“稻鱼共生”项目是泉州首个深水稻渔综合养殖试点,今年迎来双丰收。“鱼在水中游动挖泥,既摄食水稻害虫、杂草和稻花,又促进水稻根系生长,排泄物还可为水稻追肥”,承担试点的农场负责人吴财情介绍说,通过“稻鱼共生”,可最终生产出鱼稻米和稻花鱼,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据介绍,今年7月10日,此次项目试点在25亩稻田里投入2000斤150克/尾的黄金鲫鱼(详见本报7月12日第三版),4个月下来,实际收获水稻1250斤/亩、鱼220斤/亩,增收3305元/亩以上,真正实现“一亩田、百斤鱼、千斤粮” 的目标。
三村组一队 赛出共建情
“铛”的一声,在一人多高的深水稻株前,五支割稻队、15名“割稻能手”挥舞起镰刀,弯腰低头迅速推进,“唰唰唰”一茬茬稻子被交叉整齐叠放在一起。各支队伍争分夺秒,不甘在割稻这项看家老本行中落在人后。参赛队在几分钟内从田埂这头收割到田埂那头。经过收割速度与叠放整齐度的综合评比,民山村龙江村仕林村共建队获得第一名,每人赢得4袋稻米,其他名次队伍也各获相应奖品。
另一边,拔河赛也在阵阵加油呐喊中紧张进行。压下身子、压低重心、一起用力……赛前赛后,旁边观众各种鼓劲夹杂着兴奋,喊个不停。经历淘汰赛、决赛,民山村龙江村仕林村共建队从8支队伍中脱颖而出,夺得冠军。霞溪村荣星村杏塘村共建队获第二名。
引人注意的是,这些参赛队并不代表单独一个村,而是三个村共同派人组成的联队。“比赛既是庆丰收享农趣,也是各村沟通交流的契机。”英都镇镇长黄宗权介绍,去年我们开展了村级党组织结对共建,由2个平原村扶持1个山区村,这次活动就给各共建组织提供了一个沟通交流的契机,备赛和比赛的过程也会成为他们在赛前赛后一段时间的共同话题,让共建添了“共情”。
振兴亮点争相晒 丰收建设两不误
“良山村70万元打造素月孤舟摄影长廊,100万元建秋芦观光采摘果园”“仕林村开发闲置竹林生产笋干,拓宽硬化林洋路,申报芦柑专业村”“霞溪村建党建公园,设2公里彩色步行道,建村企产业链配套高端阀门产业智造园”……比赛之外,各村在现场通过图文展示、现场讲解等方式,晒出了近年来乡村振兴的工作亮点和环境蜕变,以此活动为契机,全面展示了英都“一村一品”“村村有特色”的成果。各村村主干边看边听,不时咬耳交流、点头称赞。
展板中各村展示出来的“金角银边”不少是以前脏乱差的“遗忘的角落”,英都镇党委书记陈金颖介绍,在泉州市乡村振兴整镇推进“五好”乡镇示范镇建设中,英都镇引领各村着力打造“精品角落”,形成各具特色、乡村和美的新格局。
“‘稻鱼共生’生态种养吸引了很多关注、成效也很好,给了我们很大鼓舞,明年我们打算开展‘稻蟹共养’试验”,英都镇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主任戴清良介绍,英都将着力打造休闲农业特色项目,让游客赏田园风光、品稻鱼蟹佳宴,进一步保粮稳产、助农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