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富有历史底蕴的文兴码头、真武庙、文兴宫,去往蟳埔民俗文化村,探访蚝壳厝、体验簪花围、参与一年一度的“海丝·蟳埔”民俗文化节活动……如今,来到丰泽区的八方访客,既流连于这里留存下来的闽南文化实景,沉醉于富有意趣的民俗体验中,也感叹于这里对于传统文化传承的用心。
近年来,为了让非遗“动”起来也“活”起来,丰泽区一直致力于推动非遗活态保护、活态传承,让广大群众能在此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在生动有趣的互动体验中感知非遗,了解非遗内涵,由此激活传统文化的内在强大生命力,使之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非遗生于民间,长于民间,繁荣于民间,与当地的社会、人文、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立足于此,在抓机制建设与项目实施的同时,丰泽长期着力于队伍培养、阵地建设,并积极搭建平台,抓细产品打造。截至目前,丰泽有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曲艺、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传统美术、民俗等共计7个门类33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蟳埔女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武夷清源茶饼制作技艺等9个被列入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此外还有市级7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及区级16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而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亦有19人,其中省级3人、市级16人。不仅如此,丰泽全区共有26个非遗项目保护单位,9家市级传习所,2个泉州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展示点。
在完善非遗基础设施的同时,丰泽区亦多措并举,通过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组织优秀的非遗项目和传承人走进中小学、高校、老年大学,推动非遗传承人才培养。同时,为了推动闽南文化对外交流与合作,丰泽区持续推动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非遗项目开展“走出去”和“请进来”的交流活动。
出版发行蟳埔女邮票首日封、举办蟳埔女服饰设计大赛、开展征集城市IP活动……丰泽区通过文艺创作表演、歌曲传唱、媒体宣传、书籍出版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广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如今,蟳埔女勤劳美丽的形象愈加深入人心,引起海内外的关注,众多名人、明星、网红争相前来体验蟳埔女的独特民俗文化。由南少林和光明地产打造的文武坊街区,也成为深入挖掘南少林武术历史文化内涵的一个窗口,吸引了许多非遗项目和传统文化企业前来入驻。
“非遗+旅游”“非遗+新媒体”“非遗+城市IP”等“非遗+”词缀,现在成为丰泽区“非遗+”融合发展的一张张“靓丽名片”。作为非遗资源富集地,丰泽区一直在积极探索如何合理利用好这些珍贵资源,并在“非遗+”融合发展这篇文章中重点着墨,以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为抓手,挖掘非遗内在生命力,激发保护和利用的原动力,让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化释放出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现在的丰泽区“非遗+旅游”发展模式已初具规模,在形成特色的同时,也结出了丰硕成果。如通过“非遗+差异化旅游体验”,蟳埔女习俗、南少林武术等特色非遗项目与旅游资源实现结合,在提升差异化旅游体验感的同时,也展示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越来越多旅游研学团队前来游览游玩。而借助“非遗+新媒体”的模式,以新媒体与传统文化对接的方式,丰泽区利用抖音、小红书、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宣传非遗文化,推动旅游发展。在新媒体的催生下,蟳埔现在已是泉州旅游必到的“打卡点”,成为网红旅游“打卡地”,对传承、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拉动地方旅游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利用“非遗+城市IP”的方式,丰泽还充分发挥辖区城市中心区域的优势,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各类文创企业和创新型人才聚焦非遗项目,挖掘城市IP热点,把非遗元素融入影视创作、文化艺术创作、旅游产品开发等生产活动当中,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报记者 陈士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