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履不停
□杨杰(泉州晚报社高级编辑、编委、总编室主任,福建省“十佳新闻工作者”)
记者,要走起来,才有风;要走出去,才能看到别样的风景。
今天是第24个中国记者节,也是我到泉州晚报社工作的第24个年头。回想追光逐梦的工作经历,我已经自觉地把这份工作,当成终生追随的事业来尊奉。几多感慨反思,或可与同道中人分享共勉。
初心不改。 虽然从国贸专业到媒体工作,是误打误撞的结果,但是,巧合也是选择,我把这视为从事新闻工作的“初心”。这些年来,我的工作岗位换了多个,时政记者、网站编辑、值班三审……但一直没有离开新闻现场,始终不变的是对新闻保有的敬畏之心。每每看到自己输出的文字变成铅字,仍有雀跃之感;看到自己所做的工作,对弘扬社会正气、解决民生问题,能有所裨益,内心更是难掩兴奋。“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记者崇高的职业追求,我警醒自己,一定要牢记工作初心,保持新闻人精气神。
不骛虚声。西方传播学称记者是“无冕之王”,许多记者将自己定位为“时代的瞭望者”。我的看法是,不定义,往前走。身为记者,我们就要关注脚下的土地,做好本职工作,承担起“党的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使命。新闻人交游广泛,手握媒体公器,容易产生左右舆论的虚幻感,但这种力量,根本上源于读者对媒体公信力、对权威主流媒体平台的信任。与其不切实际地去空想追求虚幻的东西,我们要做的应该是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新闻得奖、获得荣誉、职称晋升固然好,但每隔一段时间还要不忘自我复盘,你的职业价值到底在哪里?
向上成长。工作年限并不一定代表工作能力,“资深”有时只是“虚度”。带我入行的老师说过,要“在工作中学习”。报社是业务单位,身为记者归根到底得有“两把刷子”才能混得下去。只有不断拓展工作能力,才有在行业立足的资本。要通过端正工作作风,努力增强“四力”,做到俯身向下,与采访对象“共情”,保持敏感柔软的本心。十几年来,媒体行业经历了巨变,颓废困惑无益,身为记者不应该只会坐而论道,还要具有自我变革的勇气,要积极顺应融媒发展趋势,努力争当媒体融合时代的全媒体记者。
薪 火
□梁泉伟(东南早报副总编辑兼东南新闻中心主任,泉州市“担当者”)
23年前的一个清晨,两位年轻记者在舟山群岛上,迎着初升的太阳展开一面东南早报的旗帜,这一画面刊登于2000年8月15日早报创刊号的头版,宣告着一份市民生活报的诞生。
最初,泉州市民不认识我们,“东南早报?没听说过”的回答成为早报记者采访时最常遇到的难题;不久,“碧利斯”台风登陆、大坪山溜方,早报及时充分的报道,让广大市民开始关注我们;而后,一次次改、扩版,《泉州焦点》《泉州现场》《厦漳金周一》《泉州创造》《闽南周末》《深度中国》《新娱乐》《新体育》等特色专版专刊相继登场,活色生香的内容让“吃早餐、读早报”渐成市民的生活时尚;深入罗布泊探险,奔赴汶川直击震后救援……一组组真实鲜活的报道,更让早报一纸风行东南。
无疑,那是一段早报人激情燃烧的岁月,至今回想起来,依然心潮澎湃如昨。
如今,从纸到屏,从文图到音画,东南早报变身为全媒体平台——目前拥有微信、微博、抖音、视频号、强国号、头条号等12个新媒体平台,总粉丝数超过1170万。大家从“读”早报升级为“看”“听”“刷”“转”早报。早报记者也从曾经的文字、摄影记者,转型为会采写、会编微信、会拍视频、会直播带货乃至会组织公益活动的融媒体人。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媒体如何转型,我们镜头里的真实不会变,文字里的真情不会变,我们的初心与热爱更不会变。这是我度过的第23个记者节,作为一名新闻老兵,我依然保持着和刚入行时一样的工作状态,保持着一颗时时刻刻为新闻跳动的心。
“服务、鲜活、负责任”,这是东南早报始终不变的宗旨。只要最亲爱的读者/用户们仍然需要新闻报道,仍然认同我们的服务,每一代早报人都将和当初一样,跑新闻不分白天黑夜,追梦想无论东西南北。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心中的火一旦点燃,就将一直传递下去。
“跨界”出镜 追光发光
□刘惠嘉(泉州晚报社新媒体中心编辑、出镜记者,获福建省新闻战线“好记者讲好故事”铜奖)
新闻记者生涯,见证着城市发展的每一个重要瞬间,也见证着自己的每一步成长。记者,一直在路上;突破,也一直在路上。
媒体融合发展的浪潮扑面而来,传统媒体转型过程中也促使记者转型。就拿我来说吧,从一名默默敲键盘的内容编辑,到绞尽脑汁的视频策划,再到侃侃而谈的出镜主播,面对镜头是新媒体小编个人能力的拓展,也是媒体环境变革的需要。
身份可以“跨界”,梦想从未改变。在信息化时代,我的“记者梦”,不仅是用笔墨记录时代,更是能用画面和声音讲好泉州故事。从电脑前走到镜头前,“跨界”之路并不平坦,找不到镜头感、找不准文字感是我一开始遇到的最大难题。下笔千言,但一面对镜头,我就立刻“不会说话”了。中文系毕业的我,习惯用文字化思维串联文本,表达总是不够活泼,不够生动。此外,出镜的临场应变能力也是不容忽视的。
“跨界”之路没有捷径可走,但我能做的只有多准备、多练习、多尝试、多学习。“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我来说,一场直播需要提前准备文字材料并将文字口语化,提早准备好采访问题并在直播前反复练习,做好一切播前工作。
保持学习力,是成长的最佳途径。通过“多看多学”,分析专业主持人的语言表达、动作手势等,我吸收到不少有益经验。每一次的出镜后,我也学会了反思和总结,在不断的复盘中更好地了解自己,积累丰富的实战经验。
如今,“主播”“主持人”已经成为我新的标签。奔赴一线去出镜报道,已经成为常事。我相信,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路上,我能做到的还可以更多,我愿去挑战、去突破,坚持追光,更勇于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