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缝插针”式的绿地、用混凝土铺设的道路、随处可见的喷淋降尘系统……在位于丰泽区的后埔片区改造项目现场,标准化的建筑工地颠覆了人们过去对传统建筑工地“灰头土脸”的印象,工地“颜值”和“内涵”实现双提升,更加洁净有序。
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实践,一段时间以来,泉州建工集团以后埔片区项目为“样板”示范,在“落实、落细、落小”上下功夫,全面纵深推进建筑工地文明施工,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见行见效。
□本报记者王树帆
通讯员孙如蓝 许志国 文/图
科技赋能
织密工地“防尘网”
眼下秋高气爽,正是项目建设的黄金期,后埔片区多个项目齐头并进,同时开展桩基及基坑土方开挖作业,高峰期日均清送土方近9000立方米,相当于每日有360趟土方车进出工地。然而,身在数万平方米的施工现场,却没有尘土飞扬、睁不开眼的感觉,站在项目部二楼,甚至能清晰看到百米之外工人绑钢筋的身影。
记者走进工地看到,现场除了配备常规喷淋系统外,还应用了降尘“黑科技”——雾炮机、360度旋转雾桩喷淋系统,就连长臂塔吊都有喷淋功能加持,为工地撑起了“绿色保护伞”。在工地内,道路用混凝土铺设了施工便道,部分裸土裸地覆盖着防尘网,围墙外不便覆盖的边角,都种上了植被。在建筑工地干了23年的工人颜先生笑着告诉记者:“以前在工地干活经常是灰头土脸的,没半小时就要擦一次脸,现在只要下班的时候擦一下,洗毛巾的水都不会怎么脏。”
细节贴心 利民便民获“点赞”
文明施工还体现在与周边软硬环境的和谐共生上。
走在丰海路后埔片区路段,绵延数百米的绿色围挡引人注目,这些以绿色仿真草皮为背景的封闭式围挡,刊载着统一规格的标语、图案,涉及垃圾分类、城市形象、文明礼仪等公益广告,起到了“扮靓”城市的作用。在排水排污管理上,该片区项目通过排水路径优化,新增排水沟近2公里,实现排水排污管道全部接入市政管网,避免水流无序排放到区外。
让群众有感的还在于很多细节。如在交通管理方面,项目对工程车辆进出口、交通动线和管控时段实行科学调度,并设置交通指引牌、限速牌、安全警示标语、缓冲带。“工程车辆在早高峰时段都会让路给上班族,让人感觉很安心。”家住东海泰禾首玺的李女士说。让她感觉安心的还有园区车辆出来时的精心处理,“每辆工程车都会经过清洗后再出来,不用怕经过旁边被弄得满身灰尘”。
建章立制 文明施工出“硬招”
文明施工在后埔片区项目的高效落实,得益于泉州建工集团从体制机制层面的高位推动。
“后埔片区项目占地面积达101公顷,周边有居民区、商业区,具有施工范围大、社会关注度高的特点,开展文明施工工作极具挑战。”泉州建工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尽量减少施工扰民,项目开工以来,公司会同业主单位、监理单位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文明施工工作进行周密研究部署、调度推动,联合制定《东海后埔片区安全文明施工设计方案》,从12个重点领域制定文明施工的具体标准,确保每项工作落细落实落到位。
近年来,为筑牢工程项目安全生产防线,泉州建工集团通过打造“321”工程,成功推广“党建+安全”模式,并创新将该模式延伸到文明施工领域。通过建立党员示范基地,成立党员先锋队、宣讲团,先后组织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等主题培训16场,并划分党员责任区,建立“零容忍、全覆盖、高标准、严处罚”的一线纪检监督机制,让党建在文明施工领域彰显“法宝”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