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云淡,秋高气爽。按理说,这正是可以让人早点上床入睡的惬意时节,但偏偏有不少人吐槽睡不好觉,甚至无法入睡,彻夜难眠。那么,中医怎么解决失眠问题呢?
辨证论治“不寐症”
根据《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制定的失眠诊断标准,夜晚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睡眠,无法维持一晚上反复醒来2次以上,总体睡眠时间小于6小时,影响白天工作生活功能,都可以被定义为失眠。
泉州医高专附属人民医院康复科主治医师陈宜阳介绍,在中医学中,失眠也被称为“不寐症”。中医以“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作为指导思想,将人作为一个整体,宏观地去看待疾病,因此通常将不寐症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的辨证分型:
入睡难。这类人群主要以疏肝解郁为主,常用柴胡疏肝散、逍遥丸等加减。建议这类患者平时可以多吃小米、牛奶、牡蛎肉、龙眼肉等食物,也可以选用甘麦大枣汤进行代茶饮,同时还要注意调养精神,消除顾虑以及紧张情绪。
睡不着。这类人大多属于心肝火旺型,多由恼怒烦闷而生,以更年期女性更为多见。表现为急躁易怒、目赤口苦、大便干结、舌红苔黄。中医治失眠主要以清热泻火为主,中药汤剂方面主要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对于神经衰弱、心悸、失眠、多梦、黑眼圈的女性,可以服食酸枣仁粥。
做噩梦。从中医理论上讲,这类人属于营气不足型。睡觉时整晚都似睡非睡,白天精神不振、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有时还会出现头晕沉,心慌等现象。多用安神定志丸为底方进行加减,有时候还会搭配中成药的使用,如养血安神片、参松养心胶囊等,并建议患者平时多吃一些补血的东西,如龙眼肉、大枣、阿胶等。
时睡时醒。这类人属于脾胃失和型,夜间睡不安稳,同时感到口腻、口淡,有厌食、大便不成形等症状。中医治失眠主要以和胃健脾安神为主,常用甘草泻心汤、归脾汤等。嘱咐患者平素饮食要忌生冷,少油少辣,平时可以常吃小米、莲子、百合等,可以将这些食材熬粥食用,能够养心安神,可以起到很好的调养作用。
从生活细节改善睡眠
首先要创造一个舒适、安静的睡眠环境。房间布局合理、清洁,光线柔和,温度、湿度适宜,床铺舒适。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常的睡眠习惯。制定适宜的作息时间,如中午安排半小时午休,晚上10—11时上床休息,早上6时左右按时起床,白天避免休息时间过长,以免影响夜间睡眠。
睡前忌服兴奋性饮料(如酒、浓茶、咖啡等),尽量少抽烟,避免易引起兴奋的活动,避免过多的会客,晚餐不宜过饱。
睡前做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
如有严重失眠,可给予适量抗焦虑或镇静催眠药,以加深睡眠。
幸福的生活离不开人生三分之一的睡眠。睡眠是健康的基石,也是我们努力工作、认真生活的能量来源。当出现失眠的时候一定要及时调整,积极治疗。
□本报记者 张沼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