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从8日开幕的2023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获悉,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日前批准在京设立宝马(中国)、安顾方胜两家外资保险经纪公司,两家公司在全国经营包括为投保人拟定投保方案、再保险经纪等保险经纪业务。
来自金融管理部门的最新信息显示,今年以来,多家外资金融机构获批在华设立机构、增资或扩大业务范围,境内金融市场外资维持净买入,外资金融机构正在持续加码中国市场。
今年年初,中国证监会核准渣打银行(香港)有限公司出资10.5亿元独资设立渣打证券(中国)有限公司,渣打证券成为首家新核准设立的外商独资证券公司。
据了解,截至目前,自2020年取消外资股比限制以来,中国证监会已批准20家外资控股或独资的证券期货基金公司,其中7家是在今年批准的。
除证券期货基金机构外,外资银行也表现出对布局中国市场的浓厚兴趣。今年前三季度,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批准外资银行增(注)资总计19.6亿元等值人民币,批复2家外资银行分行筹建、6家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开业。
近年来,基于对中国市场的长期看好,外资金融机构持续加码中国市场,在华设立机构、增持股权、增加注册资本,积极展业兴业的步伐不断提速。
来自金融监管总局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末,来自52个国家和地区的202家银行在华设立了机构;从2020年至2023年9月末,在华外资银行增(注)资总计达187.3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末,共有1110家境外机构进入中国债券市场,持有中国债券3.3万亿元人民币,较五年前增长近200%。
分析人士认为,外资金融机构布局中国市场和资产的信心,根本在于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
近期,在国家统计局公布2023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后,多家外资机构陆续上调对中国2023年经济增速的预测。
在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看来,外资加码中国市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经济和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大量金融服务需求。这直接带来了在华外资金融机构数量的大幅增长及其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牌照类型日益丰富。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银行体系,第二大保险、股票和债券市场,普惠金融走在世界前列。顺应市场需求,越来越多外资银行加快布局财富管理、基金零售、养老金市场等领域。汇丰集团日前宣布加码投入中国市场,将多维度深耕财富服务。渣打集团主席韦浩思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渣打有一笔对中国相关业务3亿美元的投资进展顺利,涉及数字化、人民币国际化和财富管理等领域。
外资机构加快在华发展步伐,还与近年来中国金融市场不断提升开放水平有密切关系。
近年来,金融领域先后推出50多项开放措施,一系列开放举措助力加快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除在更多领域对外资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中国还积极推动外资投融资“管道”畅通。沪深港通、债券通、跨境理财通等双向互联互通机制陆续开通,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全球投资者进行资产配置提供了更多渠道和可能。
从金融管理部门释放的信号看,中国将进一步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构建与金融高水平开放要求相适应的监管体系;进一步探索对外资机构的差异化监管,支持在华外资机构更加全面、深入参与中国金融市场,引导外资金融机构集聚发展,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受访专家表示,随着高水平开放稳步推进,更多优质外资机构有望来华展业,推动更多中长期资金进入中国市场。
(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