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3年11月10日

老碗头

□陈丽慧

白瓷镌着青花,常作为美味的媒介,阿嬷总叫它“老碗头”。至于缘由——当妹妹用蹩脚的闽南话问起“这个碗有十年没”,阿嬷笑着说:“它跟你爸同岁。”

此刻,老碗头盛满了热汤,虽碗口不圆、碗身倾斜,却火热地传递着食材的温度。热气缭绕间能看到碗壁上的一条黑线,是时间在瓷的缝隙里的沉降。屈指叩碗,惊动了碗里的浓香,荡开水波,油花轻晃,一晃,老碗头装载的记忆已经近在咫尺……

“锵!”锣鼓声从祖厝传出,就像一阵风,惊了散养的鸡鸭,吹遍村子的每一个角落,一场缅怀先祖的活动拉开帷幕。

年少的我并不明白祭祖的意义,只知道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向山间薄雾时,早起的大人们便蓄势待发。先放一串鞭炮打响冲锋号,随之响起的是阿嬷们的大嗓门:“那一碗头肉拿来!还有一碗头水果!”待将碗头们规整摆好,年纪大的女人们带着年轻的媳妇,点燃香线,握在手中,虔诚地祈福。接着这些女人们便围到烧金桶旁,娴熟地将一摞金纸分开,放进桶里,红色的经文连同纸张遇火即燃,化成片片黑灰随风飘起。这时阿嬷就会对着风说:“都领去,都领去,保佑儿孙赚大钱。”黑灰们就仿佛真的带着祝福,落在了子孙们的身上。

男人们则属于另一阵营,抬手熟练地往前一滚、一甩,鞭炮便自然地排成了长条。他们就站在一头,将手伸到最长,握着打火机小心翼翼地靠近,火苗绽出的一瞬间,他们捂着耳朵,蹦蹦跳跳地窜开,只有在这个时候,这些四五十岁的父亲们才会比孩子们还要欢脱几分。

一二十岁的年轻男女和长辈们站在一起,他们大都安静内敛,显然这里不是他们的主场。

这样的场面一年有好几次,不同时间的流程有细微的差别,年轻人们不像长辈们次次出席,但从不会拒绝。他们只会郑重地接过长辈递过来的香线,规矩地拜下。因为他们心里清楚地知道,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向先祖、向神明祈祷时,从来就不是“听天由命”,而是先“尽人事”,后“听天命”。这片土地的子孙们在祖厝中相聚,回忆一群人和一片土地最初的缘分,记得我们身体里奔流的血脉来自何方。

我们就跟这老碗头一样,来自脚下的这片土地。

从一把黄土到一块碗,老碗头以青花白瓷的形态展现在我们面前,经历了数百道工序的捶打、揉捏,在烈火中咬牙涅槃,在磨难中修炼成型,虽有些倾斜、不太完美,但它同样绝无仅有。它用几十年的时间守候了一段故事,戴着时光留下的勋章,盛得了浓汤,也扛得起生命的力量。

生于德化,长于德化,被许许多多的“老碗头”哺育着长大,我早已被潜移默化。我相信曾经走过的每一段路都是生命赐予的碎片,拼凑出如今盛满了时光浓香的我,足以迷醉此刻。循着杯盘碰撞的声音回望,我可以看见家的方向,那千家窑炉在提醒着我,我来自哪里,又要去往何方。

(作者系泉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2020级学生)

--> 2023-11-10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52955.html 1 老碗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