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3年11月13日

与鲤同乐

东坑村全景(黄东华 摄)

扫描二维码欣赏更多征文活动作品

□黄炳坤

漫步于东坑村沿溪小道,小溪波光粼粼,数不清的鲤鱼成群结队在溪中自在游弋,游人不时驻足观赏,用手中的饼饵逗着溪中的鲤鱼,一幅“山村观鱼”的画卷沿溪徐徐展开。

东坑村四面群山环抱,南北狭长,村口在北边,一下子就让人想到老舍在《济南的冬天》里的一段话:“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十多条山泉从海拔一千多米的群山流出,经山崖与巨岩,峰回水转,涓涓细流汇成汩汩小溪,溪流自南向北逶迤穿村而过。东坑村的这条小溪叫公卿溪,长里许,宽丈余,深可盈米。小溪如带,村子多了几分飘逸灵动的诗意。

每天傍晚,劳作了一天的村民,三三两两在溪畔的小道散步,一边赏着山村美景,一边逗着淘气的鲤鱼,潺潺流水声就像轻音乐一样,惬意而温馨。

这样人鱼同乐的画面,在东坑村已延续了700多年。

东坑村的《张氏族谱》载:一世祖张兴初大约于元朝大德年间(1297—1307年)在这里肇基。张兴初“性厌繁嚣,有高蹈泉石之想”。他发现东坑这个地方“峰峦峻伟,树林荫翳”“欢水为带而山为屏,左若环而右如抱”,山川形胜,物华天宝,别有洞天福地,十分喜爱这里的自然山水,遂定居于此。清澈甘甜的公卿溪是村民的生活用水。爱屋及乌,他对生长在公卿溪中的鲤鱼心生怜爱,不许家人捕捉伤害,不许污染溪水。从此,张氏族人代代相传祖上古训,订立乡规民约,爱鱼护鱼,禁止垂钓捕捞,将东坑溪的鲤鱼当成村里的一员。常常有村民在溪里放养鱼苗,甚至将养在家里的鱼放归小溪。与鲤为邻,人鱼同乐,形成东坑人与自然和谐友爱的民风。

夹溪两岸的道路,大多由粗犷质朴的杂石铺设。沿途路面有用各色鹅卵石嵌成的鸡、鸭、牛、羊、鱼、虾等各种图案,朴拙生动,各成趣味。步步有画,处处皆景。

徜徉鹅卵石小道,小溪潺潺,古柏苍苍,香樟如盖,繁花点缀的村道干净平坦,一垄垄高耸的淮山树藤郁郁葱葱,水稻正在灌浆孕育,层层叠叠的茶园青翠碧绿。小溪与田野,青山与屋舍,营造出一幅静谧而蓬勃的乡村景象。

顺着缓缓流淌的公卿溪,你可以看到更多的美景,可以感受更多的古朴与清新。种茶人茶道院、古工坊、种茶人书院、农耕文化博物馆、山药文化馆、民宿小院、廊桥亭榭,这些散落在村中各具内涵的建筑,与流水游鱼、青山茶园、山药红米田等自然景观相映成趣,融合成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村“丰”景。这些人文景观,甚至溪里哪块石头、村中哪棵树,都有独特的故事吧。

东坑人爱护溪里的鱼,也爱护山上的一草一木。今天的东坑人赋予这个理念以崭新的发展与内涵。东坑处于安溪铁观音核心主产区,东坑茶农践行“自然农法”,回归自然农耕。他们觉得茶树与杂草、虫子都是同一个生命体,可以和谐相处。因此他们的茶园不会使用农药、化肥和除草剂,采用人工除草,使用农家肥。纯朴的东坑村民知道,农药、化肥和除草剂对土地有破坏,对人的健康有伤害。村民们用最朴素的观念守着自己的土地,让茶叶在干净的环境中自在生长,认真做出一杯干干净净的铁观音茶。

正是崇尚原生态、保护大自然的理念,使东坑村拥有良好的生态资源禀赋,让产自东坑的红米、山药、茶叶因优质美味而远近闻名,被称作“东坑三宝”。所有的坚持和努力都不会被辜负,东坑村依靠地里产出的“一绿(铁观音)、一白(山药)、一红(红米)”,在短短几年间,从原来的建档立卡贫困村摇身一变成为全乡唯一的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示范村。

一溪鲤鱼改变了一个村庄。

桥廊上,村民与游客在纳凉赏景、喂鱼赏鱼。鱼群时而聚在一起,时而骤然游走,水面不时泛起一波波清亮的涟漪。这一溪欢乐的鲤鱼,伴随着这里的人们生活了数百年。闲适惬意的日子如涓涓细流浸润着这方土地,成为东坑村一道欢乐的自然与人文风情,也是游弋在东坑人乡土记忆中的一脉温情。

乡村名片

东坑村

位于安溪西北部,是安溪县祥华乡下辖行政村;茶叶、山药、红米是该村三大特色产业;是福建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乡村振兴示范村、高级版“绿盈乡村”,泉州市乡村振兴典型示范村。

--> 2023-11-13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53398.html 1 与鲤同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