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3年11月16日

石像生

□王太生

石像生,石头雕琢而成的先生。此生非小生,而为老生,文质彬彬,表情肃穆,眉目慈祥。

这样的老生,他们不在戏中。多站在墓道上,幕天席地,陪伴古人。当然,他们也是古人。

他们站了那么久,看到了生生死死,世纪轮回,看一代人初生如旭日,又看一代人渐渐老去。

石像生内心有波澜起伏吗?当然有,只是不在表情上流露。

千万不要以为他们只是一介石头人,其实他们是有感情体温和思想脉动的。不信,你摸一摸,要轻轻触摸,在有月光的夜晚,你会感觉得到。

眼前的这一对石像生,是两个老者,或者说,是两个文人,他们头戴皂帽,长袍宽袖,眼帘低垂,双手拱于胸前,执经卷,平淡安然。

他们原先站在城外十五里,一个明代吏部左侍郎的墓道上,身旁还有几只石马,不知被谁移到公园的露天草坪上。

小孩子在石像老人身上蹭来蹭去,有的还用胖嘟嘟的小手,去摸老人的胡须。

这两个老人,现在看来,年纪也不算大,五十多岁。年纪太大了,就不能守墓陪故人。

我所好奇的是,当年他们陪主人,才站在那墓道旁边。后来,墓被平了,主人也不知哪儿去了,一切都荡然无存,只因为它们毕竟是石头,形制巨大的石头,得以幸存下来,来到这人流熙熙的地方。

石像生,毕竟是被赋予了人的情感,他们不再是石头,而是从古代踏着露水而来的一对老书生。

老书生就有老书生的故事。他们的故事在戏曲里、在评话中。

他们或许是主人生前的两个挚友,谈天说地,结伴而行,还经常坐在一块饮茶喝酒聊天。

两个老书生,他们与主人生前一块弹琴,或一人抚琴,二人坐旁边谛听,场面若赵佶《听琴图》古画。

他们或坐亭中,迎风吟诗,吟花草四季,咏百味人生。亭,这块巴掌之地,不但有躲风避雨的功能,更是一个步入老境之人,憩息、闲望、吹风野谈的聚集之所。

石像生,从一块天荒地老的石头,到被雕琢成一个人,他们就站在露天,不怕风吹日晒。我看到某些部位的石头已经风化,或者裂成一道道缝。时间在石头上漫过,也漫过他们的周身。时间是多么厉害的手指,把这么坚硬的石头,轻轻揉摸,表层便风化、斑驳,塑造了简练与朴拙。

我们虽然不曾见过古人,但从眼前这两位石头老人,猜想到古人的模样。他们或许是这座烟火古城十里街市上的两位老者,且行且絮语,在他们的身后,留下隐约的话语声;他们手执的经卷,在几百年前打开过,洒落过那时透明阳光,之后又轻轻合上,成为呈现在你面前的现时模样。

我们常常在旧书画中与古人相遇。眼前的这对文臣老者,是除书画之外的另一种邂逅。

站立于露天的石像生,他们就是这个地方的两个古人。或者说,有着先人所具备的气质特征。

如果有人站在石像生旁边谈话,那情景仿佛变成了几个人的古今对话。只不过古人默不作声,只站在旁边听,听今人的喜悦烦恼,得失成败。

一个人与两个石像生,其实也是可以对谈的。这种对话,像是古城两千多年时间长廊上的一次路遇。

你所直接感觉得到的,是这两位长者,以亲切、温存、慈爱的目光,望着你。让你感觉到这世间的驻足与停留,是多么偶然;再渺小的植物也会开花;万物簇拥,又万物相爱。

石头雕琢而成的先生,从被赋予书生的模样和神态,动作与表情起,他们就不再是两块冰冷的石头。真希望他们最好再手执两盏智慧之灯,为后人照彻前行的路和尘世的迷惘。

--> 2023-11-16 □王太生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54064.html 1 石像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