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3年11月17日

“行路脚热热,蹽水会虬筋”

走路腿脚发热,不宜马上接触冷水,以免诱发疾病。(陈学君 绘)

冷与热是相反的两个状态。当一个人经历忽冷忽热的情况,往往会埋下一定的健康隐患。比如生活中,有人喜欢一边吃热气腾腾的火锅,边喝冰镇可乐或冰镇啤酒,吃的时候觉得非常爽,但在冷热交替的双重刺激下,容易造成胃部消化不良,引发腹泻和便秘。又比如,有的人刚运动完满身大汗,立刻冲进浴室用冷水冲凉,一热一冷之间会使毛细血管紧急收缩,容易造成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肌肉收缩、神经紧张等,还易引起感冒、腹泻、哮喘等病症。

老中医林禾禧表示,闽南地区就流行这样一句谚语:“行路脚热热,蹽(liāo)水会虬(qiú)筋。”其中“行路”即走路、赶路,蹽水即蹚水,虬筋指抽筋,整句的意思是人们在长途跋涉之后,汗流浃背、腿脚酸胀,不经休息就直接去蹚过水温较低的小溪、河流,很容易出现腿脚抽筋的问题。

林禾禧解释,人的脚掌上有许多穴位,且神经分布也较多。长途跋涉走路,脚底的血管舒张、血流加速、汗孔张开往外排泄汗液。此时脚若突然受冷水刺激,短时间内或许会感觉到凉爽,但汗孔和血管因为受到突然的寒冷刺激立刻收缩,轻则会导致脚底不能很快散发热量及汗液,出现脚底不适;重则血管痉挛,引发抽筋,或者引起胃肠痉挛等,产生剧烈疼痛,甚至还可能落下“老寒腿”的病根。

“这是一条很实用的防病谚语,跟运动完马上冲凉容易引发感冒是一个道理。”林禾禧建议,刚走完路腿脚发热时,不宜再去蹚冷水,或者用冷水冲洗脚,而是要适当饮用一些淡盐水,补充身体电解质,休息半小时后,等身体不再出汗,再站在水中作业,或是用冷水洗澡或洗脚。

□本报记者 许文龙

--> 2023-11-17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54121.html 1 “行路脚热热,蹽水会虬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