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3年11月20日

柿子霜红满树鸦

□林万春

这一天,我到当年插队的山村访旧。一拨人穿过村口青松翠竹,山雀儿叽叽喳喳。山坡上一片柿子林吸引了众人,主干挺挺和斜出的枝丫,那造型就像在迎宾。久违了,当年我曾为它们培过土、锄过草,多少年过去了,它们在等着我呢。记得那年清明植树,是知青们亲手种下这些树,转眼枝繁叶茂,入秋后,红果鲜艳欲滴,我忍不住摘一个,轻轻剥了皮,咬一口甜在心头。秋风中柿树和我絮叨:主人你老了。是啊,我老了,柿树却长大了,硕果累累。尔等秉性顽强,和松杉竹一样,即使生在苦寒贫瘠之地,也能取天地之气,挺拔苍翠。

听说村里有了千亩柿子园,还有桃李和栗子,四季飘香,人们在小康路上更踏实了。

“七月石榴,八月梨,九月柿子红了皮”。我知道,柿树为柿树科落叶乔木,全世界数以百计,我国有六七十种。福建栽培柿子树的历史悠久,有花柿、卵柿、乌柿、朱柿等,数闽北和古田的品种较多。《八闽通志》和《闽产录异》有比较详细的记载。闽台一家,台湾嘉义县番路乡500公顷柿子林,是100多年前从福建引进的,越做越强,被称为“红柿之乡”。乡人为打造柿子产业文化,果季举办隆重的仪式,立一株年逾百龄的“柿子王”为产业“代言人”,大开满“柿”全席,一时在海内外风生水起。

我喜欢诗词,读唐宋以来诗词百首,有刘禹锡的《咏红柿子》:“晓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本因遗采掇,翻自保天年。”他抒发的是贬官后的抱负,由于小人疏忽,吾得以生还,老天见证,该发光的还是会发光。我比较喜欢宋人何梦桂的《秋思有感》:“落日西风卷白沙,关山万里客思家。芦花雁断无来信,柿子霜红满树鸦。”深秋柿子红,竟让人想起绵绵乡愁。还有张舜民的诗:“屈曲清溪十里长,净涵天影与秋光。此行却在樊川尾,稻熟鱼肥柿子黄。”一川碧水,流韵琅琅,将眼前成熟的柿子和稻香、鱼肥并列,抒发了丰年喜悦,这首诗把我拉回插过队的这个村,改革开放,金山银山喜结硕果。其实,白居易、陆游、杨万里、范成大、袁宏道等大诗人都写过柿子。在我们乡下,连歇后语都沾上柿子文化,如“七月的柿子——难啃”“八月的柿子——越老越红”“九月的柿子——红透了”……不胜枚举。

物华天宝,柿子是果中极品,营养多样,糖分、蛋白质、胡萝卜素等比一般水果高一两倍,还含有丰富的瓜氨酸、碘、钙、铁等;无论果、叶、根,甚至柿饼上的白霜都有药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上记了一笔:“柿乃脾、肺、血分之果也……”它是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动脉硬化的天然保健品,有润肺化痰、治痢疾和醒酒等功效。还有,据老家地方志介绍,吾乡多柿,清末几次灾年,五谷歉收,老百姓纷纷以柿饼代粮度荒;“岁月失语,惟物能言”,至今城南一带农村,柿子饼做得特别好,甜而不腻,香软可口。

在村中喝水时,我跟大家说,我所在的城市社区,有一黄姓人家,两儿一女都是集团公司老总级人物,别墅宝马。老太太一头白发,却天天在小区低头捡纸皮杂什,时时连轴转。儿女好言相劝:“您都八九十岁的人了,何苦呢?”老人家说:“闲着也是闲着,总比空手走路好。”怪的是,她从不吃保健品,也喝不来牛奶、人参;却偏偏有一样嗜好,就是爱吃柿子。适口者珍,最后连左邻右舍送礼的人,都送柿子了。

“八月的柿子——越老越红”,也许,这就是老太太的长寿密码。

--> 2023-11-20 □林万春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54519.html 1 柿子霜红满树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