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3年11月20日

勒石的地标

□张子曲

扫描二维码欣赏更多征文活动作品

家乡村外公路旁,立着一块地标性的巨石,镌刻着“排球之乡——伍堡”字样。如此称誉,并非家乡人自诩,而是有着深厚历史渊源。

据清嘉庆年间的《西山杂志》所载:“五代后周广顺二年,伍氏渔舟触礁后上岸搭蓬居之,伍堡名起于此焉。”其后他姓纷至沓来,人口骤增。但世代海潮侵蚀,致使海岸日渐塌陷,故人多地少。近百年来,除旅居海外谋生和留守故土务农、海上养殖和讨小海外,很多人家从事竹篾编织手工。因此,每当劳作之余闲暇,常见海滩上或埕地上打球、赛球场面。而“球”的来源,最初竟是竹匠编织的空心篾球。因防伤痛,用旧布包裹缝成布球,最后演变为正式使用的皮质、胶质的排球。而先前的绳索、破渔网和竹竿、树干则是原始简易的体育器材。同时,孩童也学大人模样,房前屋后便是他们玩球的天地。据传,家乡排球运动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尔后才盛行并闻名遐迩,难怪有人说是从竹篾声中起飞的。

1928年,村里有18名热心青年组成球队训练,直到1936年兴起的“伍中”排球队,参加金井地区运动会首赛夺冠后才蓬勃发展,随之“三川”球队相继组建,并常规性地进行交流竞赛。因此每逢春节,场外人山人海,喝彩之声此起彼伏,气氛十分热烈,场面极其壮观。

1940年,在泉州旧中山公园球场举行晋江县男排冠亚军之战,对垒双方竟是伍堡村里的两支球队。之后双雄合一,远征鹭岛,力克厦大、龙溪排球劲旅。1947年,以“伍中”为名赴省城福州仍战胜群雄,独占鳌头。

1951年,伍中队代表晋江专区参加省预选赛获冠军,并赴沪参加“五省一市”的华东区男排赛获亚军,且从中选拔翘楚队员参加全国首届排球赛。其时,菲律宾华侨总商会理事长、在上海经商的伍堡人姚望深,从报上得知消息,热情设宴款待家乡球员,并且给予每人十元人民币奖励。

1956年,家乡伍中队还参加青岛全国一级联赛,队员都是农民出身,个个赤脚上阵,被称为“赤脚排球队”,但经五局较量却战胜了闻名全国的劲旅湖南省队。令人惊喜的是,周恩来总理也到场观看,并告知翌日将接见来自福建的“赤脚排球队”。可惜隔天总理因有新行程而错失接见的时间,让队员们既感动又遗憾。

1957年,国家体委常务副主任荣高棠来闽时,特地亲临伍堡视察并观摩排球赛。尔后,他几乎踏遍全村各个角落,边走边看边算球场,计有18个之多,可见家乡群众性排球活动之普及,且不论男女,都有球技不凡的好手。他不禁赞叹:“这真是排球村啊!”并挥毫题写了“排球之乡”。

新中国成立后,家乡涌现了不少排球精英。2000年兴建了可容纳3千多座位的灯光场馆,晋江市历届运动会排球赛大都在此场馆举行。特别是今年5月间,由福建排球协会主办的“海峡两岸(晋江)暨港澳男排比赛”也在此场馆开战,经过为期三天的角逐,最终有家乡健儿参与的晋江队包揽了六人制和九人制比赛冠军。

伍堡排球驰骋于八闽和中华大地已近百年春秋。为继承弘扬其蔚然成风优良传统,代代薪火相传,当地体育部门还在地处家乡的实验小学和南湾中学组织常规性排球校队,为家乡排球输入新生血液。

圆圆排球的飞舞,牵动了伍堡人的视线,装满了家乡人的豪情。2011年,乡亲们旅外选购一块足有180多吨重的大石头,雇用十轮大卡车运回家乡,并由乡贤、中科院院士姚建年先生仿照荣高棠字迹书写而被勒石“排球之乡——伍堡”六个大字,成为岿然不动的不朽地标。它象征伍堡人永远守护和传承排球文化,寄托伍堡排球美丽乡愁记忆。

乡村名片

伍堡村

位于晋江围头湾畔,与金门隔海相望,现有人口五千余人,与毗邻的岑张村称为嘉排行政村。获评“福建省乡村治理示范村”“泉州市美丽乡村”“泉州市第二批乡村振兴典型示范村”和“晋江市最美乡村”。

--> 2023-11-20 □张子曲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54520.html 1 勒石的地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