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家里有需要帮忙解决的事吗?”“对镇村服务有什么意见或建议?”自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洛江区着力推行“夜访夜谈”工作法,区四套班子领导、机关干部和镇村干部与夜色为伴,下沉网格,进百家门、解百家难、暖百家心,推进“四下基层”“洛”地见效。□本报记者 高慧子 通讯员 陈沙军 林悦苹
“党建+微网格”全区铺开
80多岁的彭大爷是虹山乡虹山村村民,儿女在异地工作,上了年纪的老两口存在用餐不便的问题。一次夜访中,乡干部了解到这个情况,立即提出让老两口到村“党建+”邻里中心的长者食堂用餐。“太感谢你们了,一顿5块钱,好吃又不贵,我们现在天天都来这里吃饭,既方便又热闹!”彭大爷拉着乡干部的手道谢。
彭大爷的例子是洛江区开展“夜访夜谈”工作的一个缩影。在基层群众工作中,“白天干部下村,村民外出工作,晚上干部下班,村民收工回家”的时间错位现象普遍存在。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洛江区以“党建+微网格”为依托,将全区划分成625个微网格,由相关区直部门人员或法律顾问等通过夜访夜谈“入网解题”。村(社区)“党建+”邻里中心、屋场空坪、树荫底下……干部群众在一起谈想法、提建议、话发展。
此外,洛江区还通过“夜访夜谈”推动主题教育扩面提质,梳理、提炼、汇编主题教育学习材料26类及日常工作难点堵点、信访反映较为集中事项、群众合理化诉求126条,形成切口小、有关联、群众关心且易推动的夜访主题,推动全区基层党员主题教育覆盖率达98.65%。
群众“点题” 干部“破题”
“你们给我们家帮了大忙,非常感谢政府和乡贤的耐心调解。”在罗溪镇永生村,村民赖大姐握着该村乡贤黄先生的手激动地说。前段时间,她向镇里反映了邻居家侵占自家林地的问题,镇政府及时组织乡贤进行调解。
充分调动老党员、老干部、乡贤能人与派出所、司法所干警等多方力量,组成专兼结合的纠纷评议团,探索建立“板凳团议”近邻评理新模式,这是洛江区在“夜访夜谈”工作中的又一创新做法。新模式下,纠纷评议团定期进行“夜话夜议”,并且利用“夜访夜谈小程序”进行“点单”式网格约访实践,实现约访程序透明化、约访过程可视化、约访成效可反馈。今年以来,共排查矛盾纠纷2095条,已调解2091条,调解率达99.8%,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
健全机制 做好“后半篇文章”
需求在哪里,就走访到哪里。为了做好走访的“后半篇文章”,洛江区根据群众作息习惯建立“夜访代办团”,在实行定期夜访、全员下访的基础上,在热门民生事项所属部门实行“夜访夜谈协办员”轮值制度,针对“夜访夜谈”工作台账中矛盾纠纷涉及多部门的案件,落实多部门组团下访化解、首访负责制度,并健全完善夜晚定期研究解决基层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机制,对长期滞留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分门别类,组织有关部门人员研究形成解决意见,提交区级主要领导顶格协调,确保问题真协调、真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