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3年11月24日

完善无障碍 提升城市温度

□曾于里

对残障人士、老年人等特殊群体而言,舒适的无障碍环境,是他们融入社会生活的前提条件。作为今年省为民办实事项目,丰泽区东海街道无障碍设施样板街道项目日前竣工。除了增设与改建标准坡道、盲道之外,还多了不少量身定制的设计,为行动障碍人士打造了一个“出得了门、下得了楼、办得了事、就得了医、游得了园”的“15分钟生活圈”。

诚如市住建局干部接受本报采访时所言:“无障碍设施不仅仅服务残障人士,我们更提倡全龄友好的概念,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孕妇,以及推婴儿车、行李箱的人群,都努力从细节上去满足他们的需求。”这种“全龄友好”的理念,是无障碍建设最先进的方向。

我们对于“无障碍”的最早理解,是认为它是一种设计标准,即,在城市建设中必须消除或者减少影响残疾人平等和充分参与的各种障碍,提供专供残疾人使用的设施,帮助残疾人的生活“正常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观念的进步,无障碍概念从建筑设计领域,向与残障人生活相关的更加广泛的社会领域拓展——不仅应确保残疾人无障碍地进出物质环境、使用交通工具,也要确保他们平等地利用信息和通讯。

如今,国际社会对于无障碍的理解,又进一步深化。无障碍环境的受益群体不再局限于残疾人,而是惠及到全体社会成员,不仅能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的权利,更是促进了包括失能的老年人、怀孕的妇女、无法独立行走的儿童和病人等特定人群的融合共享。这也是我市当前无障碍建设所倡导的“全龄友好”,它提醒的是:建设无障碍,方便全社会;无障碍不仅仅便捷了残疾人群,更是人人可及、人人可用。

为什么说无障碍建设是“全龄友好”,人人可用呢?最直接的原因,从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来看,人都会老。联合国数据显示,在平均预期寿命超过70岁的国家,每个人平均约有8年或寿命11.5%的时间生活在“残疾”状态下。这意味着,我们总有使用到无障碍设施的一天,我们都是无障碍环境的受益者。更深层次来看,无障碍建设不是对弱者的怜悯,而是对个体行动自由权、表达交流权、社会政治权利等基本权利的保障。保护他人,正是保护我们自己。

深刻领悟“全龄友好”“建设无障碍,方便全社会”的无障碍建设理念,非常重要。当前很多城市无障碍建设进程迟缓、动力不足,一大原因就是人们对无障碍建设的理解,处于非常粗浅的初级阶段,认为无障碍建设方便的只是少数残疾人,不值得市政投入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去建设和维护。

所以,首先就得在观念上扭转过来,让城市的主政者、让全体市民意识到,无障碍建设的本质是“全龄友好”,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能从中受益。并且,一个理想的无障碍环境,不仅体现在“硬设施”上让生活出行更加便利,也体现在满足信息交流、融入社会等多维需求的“软环境”方面的完善。

无障碍建设水平,已经成为社会文明与城市温度的直接体现。令人欣喜的是,“全龄友好”、“硬设施”与“软环境”双管齐下的无障碍建设理念,已经在我市普及开来。有理由相信,在正确理念的引导下,我市无障碍建设覆盖不全面、布局不平衡、服务待完善等短板将进一步补齐,并促进社会的包容、多元与可持续发展。

--> 2023-11-24 □曾于里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55236.html 1 完善无障碍 提升城市温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