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以来,全国各地呼吸道疾病发病率有所上升,尤其像流感、肺炎支原体、腺病毒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等,混合感染的患者不在少数,且患者多以儿童为主。患儿大都有发热、咳嗽、鼻塞、流涕等呼吸道疾病症状,有的还伴随全身症状。本期“养生”采访权威名老中医,从中医角度详解防治之道。
□本报记者 许文龙/文 CFP/图
小儿“肺常不足” 易患肺系疾病
“一直以来,秋冬季节都是儿童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泉州市中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刘德桓指出,小儿体质除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之外,还存在“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一面,需要不断地生长发育,充实完善。
中医历来有小儿体质“稚阴稚阳”的说法,指的是与成年人相比,儿童的阳气和阴精均不足,即身体很多功能是脆弱、不足、不完善的。主要是“三有余四不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
中医的脾、肺与人体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乃后天之本;肺主气,司呼吸,宣散卫气,为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屏障。当孩子出现面黄肌瘦、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睡眠不安等一系列亚健康状态时,就容易出现反复呼吸道感染。
肺主气,开窍于鼻,司呼吸,外合皮毛,“肺气一伤,百病峰起”。明代中医典籍《育婴家秘》称:“肺为娇脏,难调而易伤。”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是最容易受到外来病邪侵害的脏器。
肺为储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小儿“肺常不足”,气宣发功能尚不健全,腠理开合、固表抗邪的功能较弱。藩篱不固,卫外功能薄弱。当气温变化时身体不适应、没有及时增减衣服,或者遇到其他孩子患有呼吸道疾病时,就很容易患上感冒、咳嗽、肺炎、支气管炎、哮喘等肺系疾病。
刘德桓表示,阳气有助于固表和防御,与脾胃的吸收功能密切相关。冬季机体的阳气逐渐潜藏收敛,卫气变弱,更易受到风邪侵袭。此时若饮食不节,孩子则可能出现积食的表现,身体的卫外功能下降,容易受外邪感染而致病,或进一步加重咳喘等症状。
观察患病症状 严重及时就医
许多家长发现孩子出现发烧、流鼻涕、鼻塞、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后,不知道该怎么办。
泉州医高专附属人民医院中医主任医师张振辉建议,家长在发现孩子出现呼吸道疾病后,不必太过惊慌。首先,详细观察孩子的症状,比如是否发烧,烧多少摄氏度,流鼻涕是清涕还是浓稠的黄涕等,还要关注孩子的整体状况,例如发热退后的活力状态、进食情况、睡眠质量等。
若孩子没有发烧,只是出现轻微流鼻涕、咳嗽、低烧等症状,且精神状态正常、活蹦乱跳,可先居家观察,饮食均衡清淡,多补充水分,保证充足的睡眠;若孩子高烧不退、咳嗽影响正常生活、精神状态不好甚至出现嗜睡、呼吸频率增快或呼吸困难、频繁呕吐、皮疹、头痛或抽搐等,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医诊治。
张振辉表示,中医治疗呼吸道疾病是辨证论治,临床中按健脾益肺的思路,治疗原则按急性期与稳定期分别施治。急性期以祛邪治标为主,用药轻清发散、微汗为度,并佐以扶正之品。稳定期以虚证为主,多采取健脾益气、调和营卫、补肾健脾及养阴益气等治法,以达到培土生金、扶正固表、提高患儿抗病能力的目的,减少反复感染。
除药物内服治疗外,中医还会配合推拿、拔罐、艾灸、穴位敷贴等外治疗法。在急性期通过开天门、揉风池、清肺金等手法配合拔罐、走罐可以明显缩短疾病病程;而在稳定期则采用健脾补肾的推拿方法提高小儿机体的正气,更好地抵御外邪。
分清寒热咳嗽 对症食疗止咳
许多儿童得了呼吸道疾病后,即使烧退了,还会长时间咳嗽。有些家长担心孩子生病期间元气大伤,于是安排高营养品或补品为孩子进补。刘德桓指出,此时进补并不妥当。儿童疾病初愈时,脾胃功能还薄弱,不应进补过早过多,容易加重脾胃负担,引起饮食积滞。此时,可以适当食用太子参、五指毛桃、山药、小米、猪肚、鲫鱼、泥鳅、鸡肉等平和之品健脾补肺,同时配伍焦三仙健脾消食,防治积滞。
对于咳嗽,一定要辨清楚是风热还是风寒。风热引起的喉咙痛,有一点黄痰并黄色鼻涕,可以用清热解毒化痰的中成药,或化痰的西药;风寒引起的咳嗽,喉咙很痒,像一些刺激性的咳嗽,一咳嗽就流清鼻涕,这时候就用一些祛寒解表补肺气的中成药。
另外,燥咳、干咳,没有痰,咳嗽声好像撕布一样的,就用润肺的办法。清热解毒的食疗很多,如雪梨、马蹄、冰片、川贝等。风寒所引起的咳嗽建议用陈皮、生姜、橙子放点瘦肉炖水给小孩喝。风燥热的,可以用沙参、麦冬、蜂蜜等。
咳嗽伴有咽痒,咯白痰,流清涕等,是寒咳,可以用金橘陈皮饮、生姜蒸橙子。咳嗽,伴有咯黄痰,咽痛,流黄涕,是热咳,可以用金橘马蹄饮、雪梨南杏饮。也可以做做小儿推拿,清肺经3分钟,揉膻中至局部发热,擦肺俞穴至局部发热,揉天突穴50次。
还有一类常见的咳嗽是鼻炎导致的,站立或者坐着不咳嗽,一躺下就鼻塞,鼻涕倒流到喉咙,刺激喉咙反复咳嗽。这时治疗的要点应从咳嗽转为鼻炎。比如可以按压迎香穴,坚持给儿童捏脊、灸肺俞、脾俞都有帮助。如果儿童患有慢性长期咳嗽,属于脾胃虚、肺寒,尽量少吃水果和冷饮。
养成良好习惯 提升抗病能力
及时增减衣物
护住重点部位
冬季寒冷,昼夜温差较大,家长应当及时关注天气变化,适当、及时替孩子增减衣物,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家长可以摸一下孩子的鼻尖处,如果发现较为冰凉,则代表穿的衣服过少,应赶紧添加;如果处在温热状态,则代表孩子不冷也不热;如果鼻尖稍微有点冒汗,则说明衣服穿太多,需要适当减衣。除此之外,家长还可以摸一摸孩子的后背,如果微微流汗,则代表穿得比较多,需适当减衣;如果后背温热干燥,则代表刚刚好;如果后背有点发凉,则应该多穿一些衣服。
冬天睡觉,家长要注意正确给孩子盖被子,判断方法与穿衣类似,即触摸宝宝的手脚以及后背来观察孩子是冷还是热。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孩子是与家长同睡一张床,则建议要让孩子单独盖一床被子。如果家长与孩子盖同一床被子,很容易出现家长睡觉时不经意翻身把孩子被子拽跑的情况。
天气寒冷时,家长给孩子穿衣,尤其要护住头、脖子、腰、膝盖、脚等几个容易暴露在外的重要部位。“这些部位多处于人体阳气运输的主要通道上,且肌肉较少、血管丰富,很容易被寒气侵袭,引发感冒、腹泻等各类疾病。”刘德桓说。
保证充足睡眠 不要开灯睡觉
中医认为,睡眠是阴阳交替的结果,是人体修养的重要环节。儿童的阴阳平衡更容易被打破,良好的睡眠有助儿童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第二天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提升机体抵御病邪的能力。睡眠时间与年龄有密切的关系,通常来说年龄越小,睡眠时间越长,幼儿园、小学的孩子尽量保证每天10小时的睡眠时间。
张振辉介绍,冬季天气寒冷,大自然阳气下降、阴气旺盛。冬三月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这样可以减少人体能量的耗散,有利于人体阳气的潜藏。对孩子来说,最好晚上9点前就要上床睡觉,尽量在10点前进入深睡眠状态。需要注意的是,所谓“晚起”并不是指睡懒觉,而是相比其他季节晚一点起床。
生活中,有些家长会因为孩子怕黑,让孩子开着小夜灯睡觉,这样并不可取。南北朝时期著名医家陶弘景在《养生延命录》里说:“凡卧讫头边勿安灯,令人六神不安也。”中医认为:“神安则寐”“就寝即灭灯,则目不外眩,神守其舍也”。张振辉指出,开着灯睡觉会扰动体内阳气,使其不得安伏于营阴,导致神志清醒,不易入睡。
适度户外运动 避免大汗淋漓
适度的户外运动,能增强儿童体内阳气,有助于抵御病邪侵袭。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说:“凡天和暖无风之时,令母将儿于日中嬉戏,数见几日,则令血凝气刚,肌肉牢密,堪耐风寒,不致疾病。”
但运动要讲究因人而异,不能盲目追求强度和时间,根据孩子体力和年龄,选择适合儿童的运动方式和强度,以免过劳伤筋。1岁以下的婴儿,最适合做简单的被动操,或者在无风、晴朗有太阳时,每天到户外晒10—20分钟太阳;1—3岁的孩子,可以跟家人一起散步,到户外适当跑跳;上幼儿园的孩子,可以在天气晴朗时跟着家长一起爬山、逛公园、郊游;小学生可以做广播体操、打羽毛球等较为轻松的运动。
刘德桓提醒,儿童户外运动时,最好选择早上9—10点之后,下午5—6点之前有太阳的时间,以微汗为佳,避免大汗淋漓、损伤阳气。
不要过食油腻 切忌吃得太饱
中医理论认为,孩子的脏腑娇嫩,脾胃消化功能也较弱。现在的生活水平好,很多家长都会给孩子喂过多的高热量、高蛋白食物。尤其现在正值冬季气候寒冷,不少家长会让孩子多吃大鱼大肉或其他滋补食品,增加御寒抗病的能力。殊不知,这种过食油腻会造成孩子饮食积滞,进而生内热,使其容易受病邪侵袭。
张振辉建议,家长要调节及控制孩子饮食,吃饭应当定时定量,不要让孩子暴饮暴食和食入过多生冷食物,不要随意给孩子“大补”。尤其是已经出现积食的孩子,更应该暂时控制饮食量,减轻胃肠负担。
不要光给孩子吃肉,要增加谷类及蔬菜的摄入。谷类和蔬菜中膳食纤维含量高,可以增加肠道蠕动,帮助孩子消化。不要追着孩子喂饭,以免孩子进食过多。晚上不要让孩子吃饱了就睡觉,给脾胃增加负担。
如果孩子体质偏虚寒,可以适当吃一些温性的食物,如芡实、鸡肉、鲫鱼、鳝鱼、牛肉、羊肉、山药、虫草花、韭菜、核桃、桂圆等,也可以尝试做一些扶正补气的药膳,如黄芪参姜饮、猪肚粥、太子参炖老母鸡等,但一定不要过量食用。
佩戴口罩 注意通风
许多病原体会通过飞沫传播,而咳嗽、打喷嚏和流鼻涕时的分泌物中均会携带病原体。因此,家长尽量少带孩子去人员密集的封闭场所,去公共场所时一定要佩戴好口罩。对于有过敏性鼻炎的孩子,由于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差,气道敏感,容易出现晨起喷嚏、流鼻涕、鼻塞、鼻痒、咳喘等呼吸道症状。因此,尽量不要一大早出门,出门尽量戴口罩。
冬季天气寒冷,不少人会将门窗紧闭,殊不知空气不流动的情况下,更有利于细菌、病毒、支原体等的传播。因此,家长一定要定期通风,比如可选在天气晴朗的中午开窗通风,每次开窗通风的时间不短于15分钟,以20—30分钟为宜。如果只将窗户开个小缝,通风时间需增至30—60分钟,每天开窗通风3—4次。通风方式以形成对流为佳,例如打开家中距离最远的窗户和门,让流动的空气穿过整个房间。
本期医学指导
刘德桓 泉州市中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泉州市中医药学会传承研究分会主委、全国第5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省名中医,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45年,擅长运用中医中药治疗高血压病、冠心病、中风病、头痛、眩晕等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内科疑难重症。
张振辉 泉州医高专附属人民医院中医主任医师,曾任全球执照中医师联合会理事、世界传统医学研究会国际委员,擅长治疗红斑狼疮、皮肌炎、白塞氏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