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引导金融机构树立“一视同仁”理念,持续加强民营企业金融服务,近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 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提出支持民营经济的25条具体举措。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民营企业融资难题一直以来都是痛点,一些民营企业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缺乏充足的抵押品,短时间内难以赚取足够的现金流利润,很难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融资和债券融资支持,阻碍了企业发展壮大。为破解这一难题,通知强调,要从民营企业融资需求特点出发,着力畅通信贷、债券、股权等多元化融资渠道。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大首贷、信用贷支持力度,积极开展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服务,不盲目停贷、压贷、抽贷、断贷。优化民营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注册机制,鼓励和引导机构投资者积极科学配置民营企业债券。支持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和并购重组,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引进来”。
顶层设计日趋完善,关键在于落细落实。期待各地能够结合具体实际,完善政策执行方式,提升政策实效,确保政策真正惠及民营企业。
回应市民问政
不满足于“答复”
□郭元鹏
为更好地推动宁波市网络民生服务平台——宁波民生e点通的“回复率”成为“解决率”,提高广大网友的问政“满意率”,连续两周来,平台抽样部门已回复的网友诉求,进行回访与追踪,并对14件网友“不满意”的个案跟进曝光。(11月29日《宁波日报》)
市民问政,是很多城市为了回应市民的诉求,解决市民的问题,而设置的平台。可是,这些本来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设置的平台,有些问题“并没有解决”,或者说回应的时候“客客气气”,可是解决起来却“拖拖拉拉”。尤其是一些市民反映的问题,实际上是简单明了的,既不涉及“找不到管理单位”的问题,也不涉及“解决起来比较麻烦”的问题,可是“多次反映”的结果却是“没有解决”。
市民问政,不能满足于“有问有答”。“说得好”不如“做得好”。检验为民情怀的,绝不是“说话客客气气”而是“干事雷厉风行”。就拿宁波市媒体再次曝光的这些市民问政提及的问题来说,处理起来并不复杂,可是处理的结果是“市民依然没有满意”,原因则是“问题没有解决”。
有市民建议,是不是可以实现“最多投诉一次”?应该说,这个建议还是不错的。为了提升办事效率,为了满足市民诉求,不少城市都实现了群众办事的“最多跑一次”,目的就在于倒逼服务部门真真正正为群众办事,通过“最多跑一次”,促进群众办事效率的提升。市民问政的问题,虽然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却都属于急难愁盼的事儿。促进市民问政问题的解决,不妨尝试“最多投诉一次”。
官员被问责20天后拟提拔
岂可“暗中保护”
□汪昌莲
11月28日,记者获悉,湖北省委组织部26日发布2023年第179号干部任前公示。其中拟提名为市州政协副主席候选人的一名官员柳兵,半个多月前刚刚作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责任人被财政部通报,责令作出书面检查。从其领导职务级别上看,此次提名对柳兵而言属于拟提拔。(11月29日《南方都市报》)
《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第十条明确,“受到问责的党政领导干部,取消当年年度考核评优和评选各类先进的资格。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的党政领导干部,一年内不得重新担任与其原任职务相当的领导职务。”对照此规定,湖北宜昌这名官员仅是被财政部通报并责令作出书面检查,其拟被提拔,似乎合规。
然而,财政部通报指出,“这些典型案例暴露出一些地方和单位的领导干部政绩观存在偏差,纪律观念不严,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中,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打折扣、搞变通,严重影响了隐性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工作成效。对相关责任人予以严肃问责,充分彰显了对隐性债务问题终身问责、倒查责任的坚强决心和坚定意志。”既然是“终身问”,这名官员拟被提拔,显然违规,属于“带病提拔”。
毋庸讳言,近年来,官员“带病提拔”事件频发。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信誓旦旦地宣称“符合程序”;另一方面,却是公众的广泛质疑。特别是十九届中央首轮巡视,发现多地仍然存在官员“带病提拔”问题,这显然值得反思。官员“带病提拔”,暴露出一些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对问题官员的查处避重就轻,或“明处理暗保护”。由此,让人们不得不产生猜测和质疑:官员“带病提拔”的背后,是否隐藏着官官相护、钱权交易的魅影?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也难免助长了一些地方挑战干部任用制度、袒护问题官员的权力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