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门口拥堵乱象已经成为城市管理的一大顽疾。连日来,本报关于“校门口潮汐堵局”的调查报道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人们对此现象深恶痛绝,称报道说出了群众的心声。
一直以来,我市各地都因地制宜地出台疏导措施。从效果上看,虽然不同程度地缓解了拥堵,却始终难以根治问题。特别是,在中心市区的一些学校门口,纵使交警等执法部门不惜投入人力、物力、精力,想尽各种办法,却仍然收效甚微,混乱依旧。以至于每一个深受其害的市民心底都藏着这样一个问号:难道就这样一直乱下去?乱象到底该如何终结?
解决问题,必先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校门口“潮汐堵局”表面上看只是单纯的交通乱象,在其背后却隐藏着复杂的社会问题,其中有两大关键成因。其一,校门口的拥堵程度往往跟学校的名气成正比,一些受到社会追捧的热门学校动辄数十个乃至上百个班级,师生数量高达数千,如果大部分家长都开车接送,同一时段一起涌向校门口,想不拥堵也难;其二,个别家长只图自己方便,不惜破坏交通秩序,以至于随意占道停车、违规掉头、任意加塞等陋习在学校周边得以集中展现。就如本报报道所指出的,“即使交警部门和学校多措并举仍难以解决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个别家长素质不高,牵一发而动全身,堵一道而全盘堵。”
不难想见,部分热门学校集中大量学生的现状,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恐将难以改变。因此,在客观条件暂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就应当在主观原因上下功夫,努力促使家长转变观念,提升行车文明素养。观念上,许多家长将孩子视若“掌中宝”,生怕在车流滚滚的道路上有任何闪失,恨不得用汽车将孩子送进教室。可实际上,正是大量接送的汽车争先恐后地涌向学校,才让校门口险象环生。只要转换观念,尽量不开车送孩子上学,或离学校稍远的地方停车,让孩子多走几百米的路,既能达到锻炼孩子的目的,也能极大改善校门口的交通状况,最终受益的都是自己的孩子;文明行车方面,如果确实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开车接送,也须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如若秩序井然,便能极大改善拥堵的状况。这不仅给孩子营造更安全的交通环境,还能培养其守规矩的习惯。须知,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是最权威的老师,一举一动都能影响孩子的观念,帮其养成守规矩的习惯,对于孩子百利而无一害。
当然,家长是当下“破局”的关键,这并不意味着其他人可以袖手旁观。有关部门理应采取周密、细致、可行的办法,出台严格的规定,督促市民群众和广大家长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同时,学校、交通管理部门也务必要营造良好的交通环境,使家长们放心让孩子们多走一段路,或者推出相应的公交校车,让孩子能独自上学,为家长转变观念创造条件。最后为长远之计,缓解“堵局”还有待于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以终结“一校独大”的现象。
解铃还须系铃人。家长是校门口“潮汐堵局”的关键成因,也是最直接的受害者,各种“破局”的努力若不围绕家长展开,只能是补偏救弊的权宜之计。惟有多方共同努力,促成家长转变观念、革除陋习,才有可能让校门口拥堵乱象最终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