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苦难是人生中的必然,也是成功之必须。山路坎坷,所以山峰更显巍峨;果皮酸涩,才更衬托果实甜美。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历经苦难挫折,方知成长之道、方能苦尽甘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王献之不舍昼夜地提按顿挫,将墨池尽染,成为一代书法大家;纪昌不分春秋地拉弓瞄准,苦练五年眼力,取得“神箭手”美誉;司马迁在狱中遭腐刑之苦,受尽凌辱,终得“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因为他们与苦相伴、饱尝辛酸,意志更加坚定,灵魂愈发坚韧,于是他们从泥潭中奋力爬出,在阳光下傲然挺立,诠释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真正含义。
难道只一味吃苦便能在人生之道上更进一步吗?不可能!试想,若司马迁获释后沉沦于伤痛之中而不能自拔,他的笔下怎能绘出生生流转的沧海桑田,那跨越千年的《史记》要从何而来?显然,苦难只是前提,关键在于能否坦然面对苦难,奋起冲破苦难,如若不然,那就只能做那“永被巨石禁锢的西西弗斯”,终生吟唱哀歌。
然则,余华又说:“苦难不值得歌颂呢?”翻开书,看鲁迅笔下的阿Q和老舍笔下的祥子,一个的头被人按在墙上溢出血来仍一笑而过,一个的背让黄包车压成了虾的模样还尽力前行,却都依然难逃凄惨的命运。为什么?首先要分清概念——此“苦”非彼“苦”,司马迁之苦是由自己的执着而来,是个人成长道路上必须跨越的挫折;但祥子之苦却是黑暗社会的产物,是他人恶意强加的无缘之难。前者须牢牢把握、借力成长,后者则不可不坚决反抗!
林徽因所言极是:“人只有将寂寞坐断,才可以重拾喧闹;把悲伤过尽,才可以重见欢颜;把苦涩尝遍,就会自然回甘。”恰如雏鹰在万丈峭壁前展翅,乳虎在原始丛林中咆哮,吾辈青年当正视苦难、敢于吃苦,以苦铸魂增智,方知成功大道。
(作者系泉州实验中学初三年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