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3年12月04日

奇特“角怪”现身戴云山保护区

崇安髭蟾的眼睛有两种不同的颜色

崇安髭蟾长得怪,身体的淡紫配色比较吸睛。

在大家的印象中,蛙类都是冬天冬眠,春季复苏出来求偶产卵。可今天的主角,德化戴云山当地村民称之为“角怪”的蛙类却反其道而行,春夏秋气候条件好的时候躲起来不见踪迹,11月份天冷了才出来求偶。且其蝌蚪要两三年,至少经过两个冬天,才能变态发育为幼蟾。昨日,记者从福建省德化戴云山保护区管理局获悉,经过多年寻找,他们再次发现了这种神奇“角怪”的身影。

□本报记者 陈明华 通讯员 陈忠周 林瑛瑛 文/图

一怪

眼睛呈双色

嘴唇上长角

据戴云山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小黄介绍,“角怪”学名崇安髭(zī)蟾,是角蟾科拟髭蟾属两栖动物,为中国特有的珍稀蛙类,属于“三有保护”野生动物。这种蛙天生不怕冷,生活于海拔800—1600米林木繁茂的山区,常栖息在流溪附近的草丛、土穴内或石块下。崇安髭蟾不仅是生态环境变好的证明,还因为能捕食多种昆虫,本身也对森林病虫害起到防除作用。

崇安髭蟾长得比较怪,身体的淡紫配色比较吸睛,名字有蟾但皮肤没有麻麻癞癞。它的眼睛也长得怪,眼睛有两种不同的颜色,眼球的上半部呈黄绿色,下半部呈深蓝色;瞳孔纵直,会随光线的强弱而缩小或放大,在强光下瞳孔缩成一条纵缝,好似中午的猫眼睛。

“角怪”的“角”,即上唇边缘、眼睛下方的那几个小刺,在学术上,称之为“髭”,即胡子。这些角质刺是雄性髭蟾的专属,繁殖期时,角质刺会因为激素刺激变得非常粗壮,成为雄性们争夺地盘和交配机会的武器。获胜者赢得配偶,待产卵完成之后,这些角质刺就会脱落。而对于幼年髭蟾和雌性,它们仅有不明显的“胡茬”。

二怪 冬天活动 蝌蚪三年才能变蛙

“角怪”的生儿育女时间更怪。大多数蛙类都是在春夏季产卵繁衍后代,冬季冬眠,而崇安髭蟾却在冬天交配产卵。根据记载,每年的11月中下旬,雄蟾一般选择水层较浅的石洞或石缝为产卵场所,在涧内极力鸣叫,招引雌蟾,抱对胯位。雌蟾大多在阴雨天的黎明前产卵,为防止卵被流水冲掉,便将卵黏附在石块底部。雌蟾每次能产200—500粒。产卵后雌蟾首先离开,雄蟾守候卵旁数天,当繁殖季节一过,在溪流中再也见不到它的踪迹。

崇安髭蟾的蝌蚪多在流溪缓流处或回水凼内,白天隐蔽在石缝内,以苔藓、藻类为食,大约要在水里生活三年左右。其间它们要不断进食,变成大胖子,才有足够的能量变态成蛙,也因此它们的幼蛙登陆时就比很多小型蛙类的成年体型还要大。三年的漫长蝌蚪生活,对于崇安髭蟾来说,风险是相当大的,一旦这期间水源枯竭、环境震荡,很容易集体死亡。好在它们采取了冬天繁殖的策略,这样至少卵不容易受到天敌的损害,且蝌蚪的基数足够大,存活的个体数量也就有了相应的保证,让种群延续成为可能。

时隔三十多年 戴云山再现“角怪”

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戴云山保护区就有关于“角怪”的记录,但当时调查人员只发现它的卵,并未找到成蛙。

“几十年没有关于‘角怪’的记录,我们也想再确认一下,保护区内是否还找得到。”工作人员小黄长期进行保护区“两爬类”相关工作,此前在进行“两爬类”本底调查时,也没能发现“角怪”。于是,他们利用到保护区内的村落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和综治平安宣讲时,将崇安髭蟾的照片给当地村民看,想问问他们是否有见过。没想到,其中一位经常在山里干活的村民一下就认出来:“这种蛙我们这里的山上有,我们叫它‘角怪’。”

11月22日下午,一位村民在戴云山一处偏僻山沟溪流听到“角怪”独特的“啊、啊”鸣叫声后,下到山沟溪流中翻石头寻找。最终,他在一块石头下发现一只“角怪”并将该信息提供给保护局管理局工作人员。

得知有“角怪”的信息,工作人员非常开心,立即赶到现场展开研究工作。这是一只雄性“角怪”,体长达到10.5厘米,在“角怪”家族中算得上是身强体壮的大家伙。它的上唇缘两侧,靠近眼睛的地方各长着一大一小两个小角。

戴云山海拔高,冬季气温低,霜冻、下雪、结冰都是常事,“角怪”在这种寒冷的气候中,还能正常活动觅食、寻偶、交配、产卵。可谓是长得怪,习性也怪。此次发现“角怪”的地方,是上次记录到“角怪”卵的上游源头处,是人迹罕见的深山内,距离最近的村子要走大约两个小时的山路。此次的发现,再次证实戴云山保护区内该物种的存在。

据介绍,崇安髭蟾的模式产地在武夷山。经过比对,此次在戴云山保护区内发现的“角怪”整体与崇安髭蟾相似,但体型、肤色等也存在一些差异,为了进一步确认是否为同一物种,工作人员已经对该“角怪”进行体液采样,将进一步做分子分析。

--> 2023-12-04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57068.html 1 奇特“角怪”现身戴云山保护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