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敏飞
12月4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2023年十大流行语。新质生产力、双向奔赴、人工智能大模型、村超、特种兵式旅游、显眼包、搭子、多巴胺××、情绪价值、“质疑××,理解××,成为××”入选。(封面新闻)
时光的齿轮,来到了2023年的最后一个月。每年此时,各种盘点、总结,都会如约而至;各类流行语、流行词,也会被及时发布。这一次率先被公布的,是2023年十大流行语,通过这些流行语,可以窥见过去一年的点点滴滴。
“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背后,是ChatGPT、文心一言等人工智能进入全新时代的写照;“村超”是全民健身、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显眼包”所展现的,是年轻人对个性生活的追求;“情绪价值”“搭子”等词汇一直存在,如今则增加了新的内涵;“多巴胺××”“特种兵式××”“质疑××,理解××,成为××”丰富了语言的造句格式……
年度流行语记录的是时代变迁的印迹,或让人始终铭记,也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刻被人们忘却。不管怎样,这些流行语都如流星一般划过天空,“填空”了一些人的生活与记忆,这就已经足够。
彻查假唱事件
应细化假唱标准
□张立美
乐队五月天近日陷入疑似假唱风波。视频博主“麦田农夫”接连发布三条视频,对五月天2023年上海演唱会、伦敦演唱会进行真唱假唱鉴定,并认为五月天假唱。12月4日晚,五月天经纪公司相信音乐发表声明称,五月天在巡回演出中不存在任何假唱行为,并表示正积极配合相关执法部门开展调查工作。目前五月天上海演唱会的原始视频、音频已提交属地文化市场稽查部门,有关部门将对提供的音视频内容进行科学的测评分析,并公布调查结果。(光明网)
从法律角度说,演唱会假唱属于违规行为,演唱会的举办单位、演员都要受到法律处罚。《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明确规定:“演员不得以假唱欺骗观众,演出举办单位不得组织演员假唱。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为假唱提供条件。演出举办单位应当派专人对演出进行监督,防止假唱行为的发生。”
事实上,演唱会的最大卖点是歌手真唱以及营造出来的欢乐氛围,如果演唱会都假唱,就丧失了歌手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底线,这是对粉丝的欺诈,消费者有权索赔。
不过,彻查五月天演唱会假唱风波,还应进一步细化假唱标准。《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六条第二款只是笼统规定:“假唱、假演奏是指演员在演出过程中,使用事先录制好的歌曲、乐曲代替现场演唱、演奏的行为。”按照这条规定,在不少人特别是一些歌手的粉丝看来,假唱仅限于在台上对口型。而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声、垫音(半开麦)愈发成为演唱会的一种标配。但和声、垫音是否属于假唱却没有统一答案,在很多歌手、乐队经纪人以及粉丝看来,演唱会使用和声、垫音技术只是为了保证演出效果,歌手在现场都有开口唱歌,不能算假唱。
因此,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有必要以彻查五月天演唱会假唱风波为契机,结合行业认知,进一步细化假唱标准。和声、垫音到底算不算假唱以及用到什么程度算假唱,应有一个权威结论和标准答案。
每天1节体育课
须落地落实落细
□胡建兵
近日,《深圳市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正式印发,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实施意见》提出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深圳学校体育工作的系列举措,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高中(含中职)学校每周开设3节体育课,中小学每天大课间体育活动不少于30分钟。(《深圳特区报》)
早在2007年,国家有关部门就已经出台《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当中提及要“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但意见热闹了一阵后,真正能把这一规定落到实处的有几个学校?
“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干起来不要”。在一些学校的固有思维中,体育教学仍没有摆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学生健康第一的思想没有得到根本落实。特别是在当前这种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体育教学的落实有很大的障碍。学生的文化学习负担十分沉重,一些学校体育设施严重缺乏,学生户外活动的时间严重不足。
年青一代的身体素质是件大事,要把“每天1节体育课”落地落实落细。有关部门不能只光发个文,更重要的是,要保证学校每年的教学经费以一定的比例投入体育中来;并对学校进行严格监管,对不落实“每天1节体育课”的学校负责人进行问责,让学生真正从好政策中受益。
本版诚挚欢迎读者来稿,来稿邮箱为:qzwbp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