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明
12月1日起,鲤城区开始试行停车泊位错时共享,10个停车位均位于鲤城区打锡街政务服务中心大院内,主要服务周边的小区,方便附近居民免费停车。鲤城区此举,无疑是一项事关群众“急难愁盼”的惠民举措,进一步缓解了老城区停车供需矛盾,促进停车资源良性互动循环,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也为解决停车难问题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开车出门办事或逛街,转了好几圈找不到停车位,“办事十分钟,停车一小时”的体验让不少市民吐槽;由于“一位难求”,小区内停车更是乱象丛生:占用消防通道,直接停到绿化带,甚至有居民因争抢车位而引发矛盾冲突。特别是在老城区,公共用地不足,停车位更稀缺,抢车位从游戏变成了现实。如此种种,不仅直接影响道路畅通、行车安全,还影响城市的市容市貌以及经济建设的步伐。
想要彻底改变停车难问题,规范市民的停车行为,最好的方法当然是持续增加停车泊位供给,满足市民停车需求。但在城市空间、土地有限的情况下,增加停车泊位变得越来越困难,而且停车场的建设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这种社会语境下,盘活存量资源,优化提升现有停车位的利用效率,让有限的停车位“流动”起来,对进一步缓解停车难尤为重要。
鲤城区此次试点,开放的虽然只是为数不多的10个停车位,但打开的却是一条探索错时整合停车资源的创新之路。近年来,我市一直在探索错时整合停车资源。2022年,市政府研究并通过《泉州市机动车停车泊位错时共享实施意见》,《意见》明确,将大力推行错时错峰停车,努力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个人自律四位一体和良性互动的共享停车工作格局,最大限度盘活车位闲置资源。《意见》的出台是对市民关切的回应,鲤城区推出的举措,更是对这一民生实事的落实落细,值得各地借鉴和推广。
所谓停车泊位错时共享,是指充分利用停车位闲时资源,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实现共享共用,简单来说就是“白天你停,晚上我停”。推动停车泊位错时共享“行稳致远”,需要最大程度盘活“沉睡”的停车资源。车位资源上,在机关事业单位应开尽开的前提下,也可以鼓励住宅小区、办公楼、酒店、旅游景点、医院等开展错时共享,同时通过补助等方式带动经营性停车场也参与其中。针对不同主体,因地制宜分类实施,以提升停车资源利用率。分时段管理上,要充分利用现有停车位的闲时资源,如白天住宅小区空置的车位、夜间的写字楼车位等,利用一些看似“无用”的时段,以时间换空间,缓解停车供需矛盾。在共享模式上,除了提供免费使用外,还可以探索有偿使用、收益分享等经营模式,同时加大扶持力度,给予停车场所有方、管理方实质性补助,以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停车场所或个人参与进来。
错时共享是一场停车的深度治理,既要深度挖掘,更要高效管理。相关部门可以凭借新技术,让管理更加“智慧”。例如依托数字赋能,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建设智慧停车平台,将全市错时共享车位信息动态数据“一网打尽”,让市民通过手机操作,就能够对周边错时共享车位的位置、数量、共享时段、收费标准等相关数据一目了然,快速、准确找到最近的空车位。
停车事虽小,背后却关系大民生。解决“停车难”问题,考验的是城市治理和服务的精细化水平,当然也需要广大市民共同参与,做到停车“有位”、文明“到位”。期待全社会多主体多力量介入,推动越来越多的停车位有序“流动”起来,构建更加和谐愉快的错时共享停车环境,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