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时期,我是很害怕劳动的。因为劳动会很累,加之我生性好动,喜欢在村里到处玩,很难在干活中坚持。但家里农活和家务多,人手少,我是没办法整天到处逍遥玩乐的,懵懂幼稚时长辈们带我到山野田园里跟着劳动,稍大一点就经常被外派独立“执行任务”,或给稻田引水,或择菜、洗菜,或割“兔子草”……在山上被太阳烤得皮肤发烫和冒汗,被稻叶与芒草刮伤,长时间看灶火、“牵番薯藤”时,都是一种煎熬。如果再被蚊虫围攻叮咬,长包疼痒,则直接在茫茫天地间抓狂泣泪。
怕归怕,痛苦归痛苦,劳动还是要继续,活没干完会挨批挨训。我的内心虽有不情愿,但在这种被动式的劳动过程中,却也经历了诸多锻炼,潜移默化地从祖母和长辈那里沿袭了“十八般家务和农务技艺”,扫地擦桌、煮饭做菜、养猪种地、插秧割稻、砍柴采茶等都能操持一二,做得有模有样。
多年后,我从大学毕业,进入社会和职场,慢慢发现小时候很怕的这些劳动,常在生活和工作中起到各种实用和妙用,让我做起事来更加顺畅和高效,获益甚丰。平日里,我保持了广泛阅读的热情与习惯,涉猎所得的诸多知识和见识,进一步催化了我对劳动的认识:幼时所受的那些劳动磨砺以及从中所得的技能章法,其实是一份不可多得的财富。
从此,我不再那么惧怕劳动的艰辛,并尝试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融入日常劳动中。渐渐地,在各种体力或脑力活中,更能静得了心、沉得住气,耐得住肌体酸痛,不再像小时候那样烦躁。不仅更耐劳持久,我还养成了在劳动中不断观察、思考和总结的习惯,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劳动方法。有了这些劳动技能和素养,即使做一些未曾接触过的新工种,也能快速上手和熟练起来,向专业水准靠近。
劳动最光荣。劳动,往小了说,是生存和生活之必需,是养家糊口之必要,辛勤劳动才能五谷丰、仓廪实、衣物足,让自己和家人远离饥寒。往大了说,劳动能创造财富,迭代科技,提高生产力水平,千千万万劳动者在不同行业岗位的努力劳动,能富民强国,造福人民。对个人来讲,劳动是很好的修行,在劳动中可以锻炼肌骨,调养心性,提高生命质感。
勤俭持家,勤劳致富。幼时奶奶就经常对我念“勤劳经”:“能者靠嘴,笨者靠腿”“番薯草菜,厝前厝后栽落去,坏天时免惊没得吃”“出日要存雨来本”……每每想起她的谆谆教诲,便有无限感慨。生活工作中就会不让手脚闲着,“勤种作”,让日子过得格外充实。
年近不惑,能对劳动有更深刻的认识,有更多的收获和进步,想必也是此生之幸与福的一种了。
而今,我自己的孩子也到了能“打酱油”的年纪,刚上幼儿园的他已开始参加劳动,洗碗、扫地、擦桌、洗衣服、浇花,做得有模有样,甚至比幼时的我还厉害。他也好动活泼,干起活来也会虎头蛇尾、草草了事,但我并不会着急和生气,更不会训斥和强逼他,因为我能理解他,并知道如何通过引导和训练,去帮助他在幼嫩青涩的成长路上不断提升劳动技艺。
“我去上学校,天天不迟到,爱学习,爱劳动,长大为了人民立功劳。”看到他边劳动边哼着这首儿歌时,我心里便会冒起丝丝窃喜:我的劳动学问,不仅进化了,还有望得以传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