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发布“中国好人榜”以来,安徽上榜人数连续十四年位居全国第一。界首市农民高利萍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并患有慢性肾衰竭,独自抚养三个孩子的她靠勤劳智慧摆脱贫困,资助数十名留守儿童,帮助周边数十户困难户增收致富。高利萍的创业之路离不开“道德信贷”的支持,这是安徽的一项创新之举。(12月13日 《工人日报》)
通过“道德信贷”撬动“善良的回报”,从奖励善行、扶持创业、关爱生活等各个层面让有德者有所得、好人有好报,有助于发挥榜样的示范效应,驱动公众争做崇高道德的践行者、文明风尚的维护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
在经济因素不断嵌入日常生活的当下,金融和每个人息息相关。“道德信贷”本质上用金融赋能道德模范,不仅助力好人们改善和优化生存生态,也有助于激发市场活力。
有学者指出,我们今天已然置身在一个以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为特征的“乌卡”社会中,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发放贷款需要做好审慎的风险防范;如果轻易地托付信任,可能不仅难以收到利息,也难以收回本金。只有找到足够托付信任的载体,金融机构才会给予授信、发放贷款。
“道德信贷”说到底是一种基于信任基础上的金融服务,让信任“变现”。以道德作为信用担保,为好人提供金融服务,金融机构之所以愿意放贷给道德模范,就是因为看到了他们身上道德的力量、诚信的价值和优秀的品格。“道德信贷”把好人帮扶、道德弘扬、诚信培育有机结合,帮助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从而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目前,安徽共发放道德信贷超过12亿元,没有出现一笔坏账,6000多位身边好人因此受惠。
在一个盛行符号互动的时代里,“道德信贷”不仅让道德模范得到“真金白银”的金融赋能,也向公众传递出一个鲜明而又生动的符号信息:一个温暖的社会,不仅要让道德模范在精神层面得到慰藉与激励,也要在物质层面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帮扶;只有让道德模范得到尊崇和善待,只有让道德模范得到充分的保障、过上更好的生活,才会引导和激励更多人向善向好。
实现精神财富向物质财富的转化,“道德信贷”营造了一种“好人处处受益”的社会环境。说到底,崇尚好人才会产生好人,争做好人才能好人辈出;好人的境遇,会直接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