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女子离职后花3个多小时退了600多个工作群的消息火上了热搜。据当事人唐女士介绍,自己从事了两年的商场地产设计工作,每个商场有数百个店铺,需逐个审核每个店铺的设计图纸,因此累积了600多个群。每天要随时回复信息,“24小时待命”,去露营都要带着电脑,神经一直紧绷着。离职后退完了所有群,她觉得轻松了很多。唐女士的遭遇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共鸣,也引发职场人对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关系的思考。
“自从有了工作群,工作没有黑白夜之分,没有工作日和假期之分,随时随地都在工作,甚至听到群里发消息就害怕。”“非常怀念以前没有手机的岁月,如今工作的时候被绑在各种群里,孩子上学了被绑在各种打卡群,到底手机是我们的工具,还是我们是手机的工具?”……唐女士事件虽是个案,但背后反映的却是“打工人苦群久矣”的心声。随着智能办公手段的逐步普及,微信群已成为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学群、家族群、孩子家长群、同事群,组次饭局建个群、参加活动拉个群,一个项目一个群,一场培训一个群,建完大群拉小群……不知不觉间,微信里的群越来越多,少则几十个,多则几百个。
不可否认,微信群有其独有的优势:建立方便快捷,让市民逐渐脱离传统的办公模式,打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沟通,减少了沟通成本,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但随着微信群的泛滥,其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首先是模糊了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微信群的无限增长,让市民不得不时刻保持“在线”状态,生怕遗漏了信息,耽误工作。久而久之导致神经高度紧张,甚至焦虑。工作时间也从“8小时之内”延伸变成24小时。其次是铺天盖地的信息降低了工作效率,因为信息虽多,但有价值的并不多,很多人被裹挟着读消息回消息,增加了工作负担,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反而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
当今社会,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唐女士的事例给了用人单位一个警醒,工作群不是越多越好,太多的工作群只会增加员工的工作量,造成时间、精力上的无谓损耗。要改变这种现状,用人单位就要学会“合并同类项”,合并一些内容相近、成员相同的工作群。同时要给工作群立好规矩并规范管理,让工作群只发与工作相关的内容。此外,工作群还要有边界感,尽量在工作时间讨论工作事宜、布置工作任务,而在休息时间,应尽量还给员工一方清静,以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利。另一方面,在项目、任务完成后,要及时解散工作群。当然,我们更希望看到相关部门能从完善劳动法律、劳动合同层面对这种“隐形加班”问题进行规范,制定明确的法条,厘清“隐形加班”涉及的法律关系。如此,才能维护“打工人”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稳定、公正的劳动关系。
唐女士的举动同时给了我们一种新的启示,提醒我们更加理性地看待工作和生活的关系。在工作时我们当然需要全力以赴,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学会筛选和过滤,学会对冗杂人际关系“断舍离”,学会适当地“退群”,给自己一些放松和休息的机会,寻求更多的空间和时间给自己与家人,更好地享受生活的乐趣。毕竟,务实高效、张弛有度,才是更为科学的工作节奏。